文/高靖
1960年韓國總統李承晚連任第三任總統, 因為選舉過程遭質疑舞弊,引發大規模示威活動, 在美國強硬壓力之下,美國駐韓大使馬康衛要求李承晚重新選舉, 李承晚最後被迫請辭下台,流亡夏威夷。李承晚在美國壓力趕下台, 讓正在為如何連任第三任總統而傷腦筋的蔣中正, 也警覺到美國可能重施故技,干預國府內政, 儘管蔣中正順利連任第三任,面對雷震組黨案, 蔣中正想到美國如何配合韓國反對運動,把李承晚趕下台, 蔣中正也覺得有些棘手。
李承晚在美國逼迫下下台,流亡海外,國府不認同美國的立場, 認為美國介入韓國內政,鼓勵韓國反對派。國府來台後, 始終懷疑美國幕後支持吳國楨、孫立人等親美人士, 有意策動顛覆國府。早在二戰結束後,美方曾在台灣拉攏台籍人士, 有意結合孫立人等親美將領,在台發動軍事政變,推翻國府統治, 將台灣交給聯合國託管, 這些都讓國府對美國大使館一舉一動保持戒心。
李承晚是在1960年3月15日當選第三任總統, 但因為競選過程充滿爭議,李承晚當選後, 引發韓國多起大規模示威。蔣中正因為已經兩任總統, 但因為政治現實考量,決定延任,當時曾引起許多非議, 後來在與國民大會一番糾纏後,以臨時條款方式, 在3月21日由國代推選蔣中正成為第三任總統, 只比李承晚晚了幾天。 但是蔣中正看到駐韓美國大使館對李承晚的政治壓力, 也不得不感到憂心。
韓國因為總統選舉引發動亂後,華府沒有表態支持李承晚, 國務院內部還有主張暫停經濟援助韓國的計畫, 威脅韓國當局要取消艾森豪總統訪問韓國的計畫, 使用各種手段逼迫李承晚就範,向反對勢力讓步。 美國雖然表面上中立, 沒有對韓國在野黨或者反對勢力表達任何支持的態度, 但是沒有表達認可李承晚的選舉結果,無形中, 這就是告訴韓國反對勢力,美國不支持李承晚政權。
李承晚競選連任第三任前,他的競爭對手因為癌症病故, 形成一人競選總統的局面,但在選舉過程與投票過程, 出現許多遭人詬病的選舉舞弊爭議, 李承晚開票時獲得高達九成的選票, 不僅沒有為他贏來大獲全勝的掌聲,反而引發民間激烈抗爭, 引起美國大使館積極介入韓國內政,不斷施壓迫使李承晚下台。
面對韓國的動亂,1960年4月2日, 美國駐韓大使馬康衛給國務院電報說明韓國情勢,馬康衛認為, 美國在韓國犧牲了很多人的性命,投入很多金錢, 韓國關係到美國的名聲與安全,美國沒有理由當個被動的觀察者, 現在必須呈現更多積極的努力,傳達美國的觀點, 讓他們有清楚的理解。美國的解決方案,不能強加在他們身上, 必須是韓國人自己採取主動,並且付諸必要的行動。 馬康衛批評韓國政府在這次選舉當中,使用美國的錢, 傷害美國的利益。
4月19日,韓國各地又發生示威活動,情況一發不可收拾, 馬康衛午夜會見李承晚,馬康衛話說得很重, 要李承晚重新舉行選舉,外國大使要韓國剛選出的總統, 重新辦選舉,這是毫不掩飾地干涉他國內政, 但韓國各方面都必須仰賴美國援助, 李承晚也沒有籌碼與馬康衛僵持。
根據馬康衛給國務院的電報,他對李承晚表示,任何廢止這次選舉, 並且重新舉行總統選舉的官方行動, 可以比任何方法都更能解決目前立即的情況。 他描述李承晚看起來受到危機的影響,有些緊張與震驚, 李承晚並不了解現在真實的情況,對於群眾動亂的成因、本質、 與可能的結果,李承晚的分析都是錯的。
根據國務院檔案顯示,同日,艾森豪總統表示, 我們必須要對李承晚強硬,告訴李承晚,美國為韓國的自由戰鬥, 除非李承晚同意自由選舉,人們有權利投票, 否則我們待在韓國就變得毫無意義。國務卿賀特說,技術上, 美國介入韓國的內部事務,但這有些特殊的合法性。 賀特提到美國大使認為只有重行選舉,才能解決目前的情況, 艾森豪也要賀特通知馬康衛去告訴李承晚
在美國施壓與韓國內部動亂不止的雙重壓力下, 李承晚在4月26日決定請辭下台,李承晚透過廣播發表聲明, 如果韓國人希望他辭職,他會請辭,同時下令重新舉行選舉。 李承晚下台後,不久就流亡美國夏威夷。
美國把李承晚趕下台後,事情還沒完, 美國更進一步插手韓國應該如何修憲, 要把韓國改成什麼樣的政治制度。6月11日的國務院檔案顯示, 賀特說,我們與大使館都認為,韓國應該採行百樂門制度政府( 國會制)的試驗,指名希望反對黨張勉(Chang Myon)擔任總統,甚至對於國會總理的人選,美國也表達態度, 必須是民主黨內部派系可以接受的人選。
美國把韓國總統趕下台,讓台灣的國府非常不以為然, 開始懷疑美國幕後的動機。李承晚下台後半年, 1960年10月7日,美國駐華大使莊萊德給國務院的電報稱, 國府誤解了美國在李承晚下台事件當中的態度, 他與蔣中正總統溝通,國務院也與駐美大使葉公超溝通。 莊萊德認為,國府的高階領導人不同意美國在韓國的行動, 國府認為美國在韓國動亂發生後介入,是鼓動反對李承晚的勢力。 國府認為把李承晚趕下台,製造了政治上的不安定, 會造成自由世界失去韓國。
莊萊德說,國府不只是誤解美國的立場, 而且還是不同意美國的作法。更多的解釋與證明我們在韓國的地位, 都是無益的。莊萊德表示,最好不要接觸副總統兼行政院長陳誠, 陳誠清楚知道美國的立場,但是陳誠沒有選擇餘地, 只能支持他的主子決定的立場,陳誠的政治地位,最近不太安穩, 假如陳誠支持美國的立場,將使陳誠的地位變得更脆弱。 陳誠幫美國說法的可能不太高。
莊萊德特別提到陳誠, 這是因為陳誠是國府除了蔣中正以外的第二號人物, 不僅是副總統兼行政院長,還是國民黨副總裁, 比太子蔣經國的權勢更大,但在蔣中正為了是否延任第三任總統時, 陳誠與蔣中正之間也有點微妙,因為若蔣中正任滿兩任後不連任, 陳誠順理成章接任競選總統,毫不令人意外, 但從陳誠當年日記看來,陳誠並無角逐總統大位的幻想。
1960年10月21日,陳誠在日記寫下政壇傳聞胡適、王世杰、 俞大維擁陳誠倒蔣,陳誠覺得可笑,可知一般挑撥離間的可怕, 他對於總統的忠誠,絕不後人,中國如欲反攻大陸,除總統外, 絕無他人可以領導。事實上,陳誠基於政治現實考慮, 也認為蔣中正應該繼續擔任第三任總統,可是與陳誠親近的陳雪屏、 黃少谷、張厲生卻都遭殃。
陳雪屏因為與雷震的自由中國雜誌有所往來,讓蔣中正不滿, 不讓他繼續擔任行政院秘書長。 按照資深外交官陳雄飛生前的口述歷史, 黃少谷當時有意促成陳誠擔任總統,讓蔣中正不滿, 將黃少谷由外交部長改派駐西班牙大使, 張厲生被派往日本擔任大使。蔣中正把陳、黃、 張等人趕出政府與台灣, 國府內就有許多傳聞是蔣中正剪除陳誠的人馬。 其實這多半是國民黨人士的傳聞,因為蔣中正在1975年死後, 在國民黨內帶頭推動行政院長蔣經國擔任國民黨主席的就是黃少谷, 當然陳誠當時已經病逝,蔣經國準備接班, 也沒有實力相當的對手可以與他挑戰。
1960年4月27日,李承晚因美國壓力下台當天, 陳誠在日記寫下,見總統,問韓國問題, 告以李承晚已接受國會要求,正式辭職,恐韓國從此多事, 其影響不限於韓國,不知美國何以善後?預料不久一定由反李變成。 陳誠的判斷,與後來韓國的情勢發展,相去不遠, 韓國不僅沒有因為李承晚下台,就帶來了真正的民主自由選舉, 後來引發一連串軍人政變,美國基於冷戰的需求, 只好默許韓國接受軍事強人統治。
美國在1960年同情韓國反對運動,促成李承晚下台, 1960年下半年台灣發生雷震案,美方表達關切, 更讓國府懷疑美國的動機。 國務院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柏森思在1960年12月2日寫信給莊 萊德,他說,蔣經國曾經提到必須阻止雷震與台籍政治人物合作, 國府在大陸所遭遇的困難,是因為把美國的方法誤導運用, 造成大眾誤解政府的政策。 國務院收到不少台人反對大陸人加劇中的訊息。
從美方訊息看來,雷震案發生是因為雷震與台籍人士互動頻繁, 又要組黨,當時艾森豪訪華問台灣,國府只能在艾森豪離開台灣後, 才準備在9月2日動手抓捕雷震,但因為韓國的情況, 讓國府憂心美方若關切雷震案,就可能對台灣出手。
9月30日,國務院給台北美國大使館的電報,電報指出, 國務院對於逮捕雷震有政治動機的報告,感到困擾。 美國在促成李承晚下台的事件的表態,造成國府領導人的誤解, 美國也許是間接表達對國府的關切, 不要犯下李承晚政權的致命錯誤。
1960年為了政治現實需要, 國府內外默許蔣中正延任第三任總統, 但同時間韓國李承晚連任第三任總統, 卻因為選舉舞弊爭議被美國趕下台,流亡海外, 蔣中正難免感受到美國的弦外之音, 偏偏台灣內部又出現雷震結合台籍人士組黨, 在敏感的省籍矛盾之下,雷震可能讓台灣政治掀起另外的大風浪, 蔣中正不顧美國壓力,仍然出手壓制雷震,不讓台籍反對黨出現, 他另一方面懷疑陳誠可能有二心,對蔣中正與國府來說, 這一年可說是充滿變化的一年。
無巧不巧,1960年在韓國一手幕後導演施壓韓國政府, 鼓動韓國群眾反對李承晚的美國駐韓大使馬康衛, 幾年後卻被國務院派來台灣,擔任美國駐華大使, 馬康衛是在1966年到台灣接替莊萊德,1974年卸任, 安克志接任,是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前倒數第二位大使, 馬康衛任內,引起國府不少猜測,提防馬康衛把韓國那套把戲, 也用在台灣身上,不過,這件事情並沒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