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靖
國府遷台以來,初期仍掌控海南島、舟山、大陳、馬祖、 金門等大小島嶼,隨著戰事的推進,國府陸續撤出這些島嶼, 最後剩下金門與馬祖,國府始終不願意放棄這兩個外島, 即使面對美方與國際壓力,始終不願意退讓。金馬兩個彈丸之地, 有何特殊,何以國府當局那麼堅持, 共軍除了在1949年10月派兵攻占金門, 遭到國府軍隊擊退之外, 分別在1954年9月與1958年8月對金門發動砲戰, 國際上都擔心金馬外島成為引發世界大戰,破壞世界和平。其實, 兩岸中國人對金馬的思考,與西方國家不同, 兩岸都有一個中國的考量,才會有攻擊金門與防衛金門的考慮。
1949年中共建政後,共軍仍然缺乏渡海攻擊台灣能力, 但是攻擊國府所控制的大陸沿岸島嶼,共軍有極大海空優勢, 國府因為距離太遠必須放棄海南島、舟山、大陳等, 金門與馬祖尚在台灣可以海空掩護的範圍內。對於北京而言, 在1949年之後,對金門發起攻擊,有個中國特有的思考, 就是不能打太過頭,迫使國府尋求美國奧援之外, 甚至往分離路線前進,讓兩個中國出現,以便國際介入台海。 另一方面,也不能讓台海情勢停滯,讓兩岸分裂成了長期的現象, 讓兩個中國的現象穩定了下來。
在美國國務院的公開檔案中, 可以看到不同時期的國務院官員都有類似的看法, 就是當台灣生存受到威脅的時候,台灣有可能選擇台灣獨立, 或者兩個中國的情況,以求自保,甚至在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 美國仍密切觀察台灣是否宣布台獨,以爭取回到聯合國的機會。 中華民國在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外交部內部就有人主張台獨, 以與中國大陸分割,這樣可以增加台灣在國際上的生存, 免於中共統治的可能,不過,這種主張當然不會被蔣中正接受, 美國更不會公開參與這個主張。
換句話說,中共對台灣的威脅要恰到好處,太過, 會逼著台灣往獨立方向的分離路線前進,反而不利統一。太少, 也可能讓台灣肆無忌憚搞兩個中國,或者台灣獨立。其實, 李登輝的中華民國在台灣,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 都神似呼應自1950年代以來的兩個中國主張, 只是台灣這邊已經沒有政治優勢,在國際社會難有政治承認。 至於陳水扁、蔡英文兩任政府都是要一中一台, 與國民黨政權不太一樣。
儘管國共雙方打得你死我活,互不相讓,但雙方不放棄中國統一, 台灣當局在放棄幾處外島後,仍要確保金馬, 就是不希望出現隔海分治的兩個中國。根據國務院公開檔案, 1955年3月 13日美國駐華大使藍欽寫信給國務院遠東事務助卿羅勃森, 藍欽說,很難分析中國人的思考, 尤其是當他們大部分都在猜想我們在想些什麼的時候, 對自由中國而言,失去某些小島,可能還不如朝向兩個中國, 更傷害他們的士氣。對蔣中正來說,失去小島, 沒有比兩個中國的危險更重要,因為蔣中正認為, 這就像是在台灣海峽中間畫了一條線。藍欽認為, 這正是蔣中正與外交部長葉公超所想的。
對於國共雙方的衝突,國際社會多不理解國府的堅持, 同時對於中共控制大陸的客觀事實,希望採取務實路線, 承認中共政權,但在韓戰以及整個冷戰的大環境下, 美蘇對抗的矛盾沒有解決,美國不願意對共產中國讓步, 更不願意讓北京進入聯合國。可是兩個中國,卻是國際普遍的看法, 就是希望兩岸雙方都能夠一起在國際社會共存,英國、 日本都是支持兩個中國的主張。1953年9月3日, 美國駐日大使艾利森給國務院的電報, 其中提到日本是非常不情願地與美國一樣,維持與國府的關係, 日本原來與英國一樣,認為共黨能夠長期占有中國, 以及操作運用分離北京與莫斯科的可能。 日方近來逐漸採信兩個中國理論的人,有增加的趨勢。
儘管美國立場上是不願承認中共,但在1954年8月4日, 白宮國安會有一份最高機密文件,檢討美國的遠東政策, 其中有一個選項就是停止支持國府軍事對抗中共, 但協助國府保有台灣。 在台灣仍保有聯合國會籍與中共同意遵循聯合國原則之下, 允許中共進入聯合國。這也就是說,美國願意思考兩個中國政策, 但在當時的冷戰氣氛,使白宮繼續選擇對抗,沒有採納兩個中國。
美國人不服輸的心態,也對確保金馬有關係, 1954年5月22日,國務院列為最高機密的會議紀錄, 當時美國與台灣沒有共同安全條約,其中一個原因, 就是美國不希望對這些島嶼有公開表態, 艾森豪總統非常關心這個問題, 詢問美國究竟有沒有類似的公開陳述, 因為這對於美國軍力與優勢地位而言,都是太大的承諾, 會中證實美方並未承諾防衛金馬等外島。 但是參謀聯席會主席雷德福說,美國面對的是心理問題, 我們不希望共黨在遠東有更多的勝利。
台灣希望有共同防禦條約,一來為台灣安全, 二來強化與美國政治關係。害怕引發與蘇聯的衝突, 艾森豪在1954年3月31日對於與國府簽署共同防禦條約, 他曾經表示保留意見。可是台海情勢丕變,8月25日, 羅勃森以情勢變化,希望艾森豪重新考慮。其一是如果有條約, 蔣中正同意,也是第一次表態,他不會在美國沒有同意下, 對大陸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羅勃森認為, 這個保證可以使美國在有關美軍捲入台灣地區衝突時, 有更大控制範圍。
在美方思考調整政策時,9月3日,共軍砲擊金門, 造成兩名美軍顧問陣亡,14位美軍顧問安全撤離。 中共顯然是要表達對國府與美國共同防禦條約的不滿, 因為在美國保護下的台灣,可能演變成兩個中國, 台灣自中國領土分裂出去。金門砲戰當天, 美國代理國防部長安德森給艾森豪的機密報告引述美軍意見, 認為外島對於防衛台灣沒有重要關係,主要是心理效應, 尤其是由共黨造成更多軍隊與領土的損失時, 對國府軍隊與其他支持美國政策的亞洲國家的心理效應。 安德森也認同軍方看法,更多的損失, 會讓我們與共黨競爭的戰略地位,產生惡化影響。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最後順利簽署, 可是簽署後又在國府內有不同看法, 因為國府放棄了軍事反攻大陸的主動權, 發動攻擊必須徵得美國同意,雖然條約確保台灣免於共軍入侵, 但讓反攻大陸變得幾近不可能, 國府內部出現懷疑條約可能促成兩個中國,在美軍保護下的台灣, 從此與中國分裂出去。
1950年代,國際上除了兩個中國主張外, 也要求國府自外島撤軍,英國勸說美國督促國府撤軍, 二戰英軍名將蒙巴頓以自己與蔣中正戰時打交道的經驗, 告訴美方對蔣中正要軟硬兼施,用強硬的態度逼迫外島撤軍, 但也給蔣中正下台階, 可以提高國府兩棲登陸能力以及國府軍隊現代化作為交換。 美方早在韓戰結束後的1954年,希望降低兩岸發生衝突的可能, 希望國府自金馬撤軍,到了1958年發生砲戰, 這個主張更加強烈,受到美國壓力的蔣中正, 最後允諾以提高火力交換裁減外島駐軍,不同意全面撤軍。
八二三砲戰前的8月20日,美方開會討論台海情勢, 羅勃森給杜勒斯的備忘錄,對於外島撤軍以降低衝突的意見, 他認為,撤出外島不會消除危機,只是刺激北京侵略的胃口。 砲戰發生後的8月26日, 中情局提出一份台海區域情勢可能發展的分析報告, 中共希望升高緊張情勢, 可以遏止任何朝向接受現實的兩個中國的潮流。
美方知道放棄金馬,無助台海和平,共軍針對金門砲擊, 也是提醒台灣當局不要在共同防禦條約下偏安海島, 搞兩個中國的主張。中情局理解中共是展示武力,嚇阻兩個中國, 中共砲擊金門而非攻占金門,就是表達反對兩個中國的態度。 但是中共後來降低為單打雙不打,也是另一種考慮, 就是避免把台灣逼到角落,迫使台灣走向兩個中國或者台獨, 以求自保。
兩岸雙方始終有種微妙氛圍,八二三炮戰後期, 美國國務卿杜勒斯來台商討中美共同聲明,穩定台海情勢, 原本美方認為金門與馬祖不在美軍協防範圍,結果發表聲明前, 共軍突然又恢復暫停的砲擊,這時杜勒斯也不得不說, 因為共軍違反自己宣布的停火,恢復砲擊金門,在這個情況下, 防衛金馬也與防衛台灣有密切關係了。共軍這一打, 到底是傷害國府,還是幫了國府呢?自然是讓國府繼續保有金馬, 不能放棄金馬。
對於透過金馬表達一個中國的堅持, 只有兩岸當局各自清楚這個想法, 國際上並不理解北京與台北雙方在乎的一個中國, 他們只希望不要有戰爭,保持和平。1959年2月12日, 美國駐華大使館給國務院電報,目前的情況是, 內戰背景下分裂的中國, 美國與各界可能對於這個不太令人安心的均勢,都感到不滿, 希望建立另一種情境,譬如兩個中國,大家都承認兩個中國的政府, 也各自與這兩個中國政府。但是這在現況是不可能達成的, 台灣人也許傾向有台灣獨立意涵的兩個中國, 可是這要在國府失去所有的抵抗能力,以及放棄回到大陸才有可能。
美國勸說放棄金門不成,就改而建議放棄大二膽島。2月21日, 美國駐華大使館給國務院電報稱,蔣中正對於放棄大二膽島, 從軍事與政治觀點都辦不到。軍事上, 大膽島可以抵抗共軍突襲金門,遏止廈門港。政治上,放棄大膽島, 會讓人們認為國府沒有防衛金門與台灣的決心。 美國駐華大使莊來德看蔣中正如此堅持,他認為, 蔣中正不會在美國壓力下讓步,中共也希望中美雙方有裂痕, 如果繼續談這些事情,只會讓蔣中正更反彈, 最好美國都不要在提自外島撤軍的事情了。
金馬外島對兩岸來說,都有確保一個中國的意涵, 這只有兩岸當局自己明瞭這個意義。1960年代後, 中共在國際上慢慢擴大影響力,1971年進入聯合國後, 更增強了國際地位,北京對台灣外交扼殺, 是逼迫台灣就範的政治手段,軍事手段雖然仍是必要手段, 卻已不是那麼顯然的選項。當與美國建交後,中共停止砲擊外島, 因為不在需要利用砲擊,表達反對兩岸分裂,政治上, 中共已經占上風了,對台和平統一攻勢於是延續到今日, 除了九六台海危機,以及兩國論之外, 台海軍事緊張情勢其實已經降低不少, 直到蔡英文政府2016年上台後, 以反對九二共識逼迫大陸關閉協商管道,近來共軍機艦繞台, 明顯增加許多,但這些活動仍在國際規範當中, 台灣只要沒有法理台獨,其實也不用太擔心, 至於金馬早在解除戰地政務之後,就已逐漸融入對岸生活圈, 但又屬於台灣的控制區域,誰能說外島不能成為促統的一個管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