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軍事裝備幾乎都由美國供售,雖然美國軍售是個穩定的來源, 卻也是對台灣產生強大的政治控制,與軍事行動的限制, 有時候就會出現扯後腿的情況。國共內戰期間, 美方壓迫蔣中正總統與中共和談, 從1946年8月對國府實施禁運武器政策,直到隔年5月解禁。 當時國府將精銳的美式裝備部隊都派往東北, 希望能擊潰盤據東北的共軍主力,未料因為缺乏彈藥補給, 嚴重影響國府軍事行動,基層官兵士氣受影響, 東北戰事也在1947年後從進攻逐步轉為守勢,退縮在長春、 瀋陽、錦州等城市,國府內戰失利多少與這起美國扯後腿有關。
國府遭遇美國武器禁運初期,在軍事方面仍能維持相當優勢, 但是被國府視為精銳的美械師表面上武器精良,人員素質高, 正因為是全部配備美式裝備, 部隊的後勤補給全部都要仰賴美國供給,這樣一來, 行動自由就受到限制。國府陸軍13軍軍長石覺到台灣後, 曾經在口述歷史當中提到,他在抗戰勝利後,部隊要開往東北, 可是因為原先部隊使用的步槍是7.92口徑, 換裝美式30口徑的M1A1步槍,可是彈藥因為口徑不同關係, 無法取得,部隊根本無法動。受到美援彈藥限制影響,石覺也說, 機關槍子彈不夠用。
其他曾在東北有指揮作戰經驗的國軍將領劉安祺, 在口述歷史當中說,東北作戰受美式裝備之累,他要控制我們, 就不提供我們子彈。空軍將領羅英德回憶受到美援影響, 飛機只能隔日飛,因為油料不夠。 青年軍207師師長羅有倫也在口述歷史中提到, 60迫砲沒有砲彈補充。東北出身的國府將領王鐵漢也說, 當時武器補充有困難。
石覺與劉安祺的實際經驗,是國府接受美援的慘痛教訓, 國府在抗戰後期接受美軍裝備陸軍部隊,抗戰勝利後, 國共內戰又在1946年逐漸升高,美式配備全部仰賴美國供給, 拿人手軟,自然處處要看美國臉色,受人控制。石覺領軍前往東北, 那時還沒有武器禁運,要補給美國子彈就已經出現困難, 等到禁運措施開始後,部隊每日作戰更加困難。
國府原先使用的是仿德國步槍生產製造的中正式步槍, 可是中正式步槍與美國步槍子彈口徑不同,一旦換裝美式裝備後, 就必須仰賴美國供給彈藥,無法使用自產供中正式步槍的彈藥。 國務院公開檔案當中,在1947年2月到4月間, 有多份檔案顯示,當時國府受到美國武器禁運後, 沒有足夠子彈與共軍作戰,只好轉回來使用中正式步槍, 分別向法國、比利時、丹麥等洽詢採購7.92子彈, 當時國府向法國採購100萬發7.92子彈, 比利時軍火商代表中國,向美國採購7.92子彈5000萬發。 至於其他英國、加拿大,因為都是配合美國禁運政策, 拒絕提供中國軍隊彈藥。
1947年1月,美國特使馬歇爾放棄調停國共內戰,回到美國後, 又出任國務卿。馬歇爾與蔣中正關係惡劣,馬歇爾接掌國務院後, 國府對美增取援助的工作更加困難。2月, 國府在魯南對共軍發動攻勢,彈藥消耗增加, 雖向各國詢問採購彈藥,卻因為美國壓力,未能即時獲得回應。
2月19日,中華民國駐美大使館向國務院反映, 是否可以允許國府直接向美國廠商採購3000萬發50機槍子彈, 因為情況相當危急,可是國務院潑了一桶冷水, 明白告知不可能同意出口。 2月23日國府73軍與整46師在魯南萊蕪戰役中被共軍殲滅, 其中整46師就是裝備精良的美械師。 蔣中正在南京忙於應付內戰情勢,到處找尋彈藥採購來源, 未料幾天後,台灣又爆發二二八事件,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國府在魯南會戰失利後, 美國白宮也對禁運國府武器的措施開始有了動搖, 國務院公開檔案當中, 1947年2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與馬歇爾談話過程中, 對於中國最近的情勢發展感到困擾,杜魯門對馬歇爾說, 是否已到了可以提供國府彈藥的時機了? 這時候馬歇爾又對國府落井下石,馬歇爾表示, 如果我們提供國府彈藥,就會面臨美國協助中國內戰的指控。 馬歇爾的一番話,穩住了杜魯門的疑慮,儘管共軍慢慢掌握優勢, 美國對國府的武器禁運措施仍繼續執行。
馬歇爾雖然在美國政壇享有盛名, 但是馬歇爾對於中國問題顯然缺乏足夠認識,常有天真想法。 3月4日,馬歇爾在給戰爭部長(國防部前身)派特森的信件中, 討論到對華政策,馬歇爾認為,站在美國的立場上, 在沒有外力介入下,讓中國軍事力量對抗的雙方, 達到一定程度的均衡或者僵局,是比較好的。 馬歇爾可能認為敵對雙方如果勢均力敵,就有機會和談, 馬歇爾完全不能掌握當時國共內戰的心態,國共雙方的對立, 已經是有我無你的地步,國府軍事失去主動,願意與共軍和談, 也不表示共軍就會接受局部的勝利,放棄全面革命成功。
馬歇爾不願意解除對華武器禁運,還有一個原因也在信中顯示出來, 馬歇爾表達了強烈的懷疑,就算美國給予國府大量的彈藥與支持, 國府也不可能在合理的時間內摧毀共軍與共黨。
美國武器禁運政策執行嚴格, 寧可讓這些武器彈藥放在那邊任憑毀損失效,也不願提供給國府。 3月22日, 戰爭部給國務院的報告提到在太平洋本來有預定移交中國空軍的軍事 裝備,但是這些裝備已經損壞了,無法使用, 即使動用人力與經費無法達到修復為可使用的狀態, 3月28日開始就要丟這些東西,因為按照目前的命令, 不能移交給中國政府。
國府與共軍全面開打之際,始終擺脫不了彈藥不足的陰影, 3月31日,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向國務院報告, 蔣中正向美軍將領表達對於彈藥短缺的最嚴重關切。 當時擔任交通部長的俞大維,因為抗戰期間擔任兵工署長, 對兵工問題不陌生,俞大維告訴美軍將領, 雖然各種彈藥都嚴重短缺,但是小火器(包括7.92口徑) 與迫砲的彈藥最迫切需要的。因為缺乏美國彈藥,美械師( 當時國府有39個美械師)正快速失去效能,美國有道德義務, 防止這些美械師失去武裝能力。
當時國府極力向美國爭取同意出口的兩種彈藥, 第一優先迫切的是30口徑子彈,其次是60迫砲的砲彈。 這兩項彈藥的需求, 在石覺與羅友倫後來在台灣的口述歷史當中都有提到。 其中一個是步槍子彈,一個是迫擊砲砲彈, 都是步兵作戰的主要武器,但因為美械師步槍與中正式口徑不同, 只能找美國採購,中國當時沒有兵工廠生產30口徑子彈。
儘管國府不斷請求美國解除武器禁運, 但是美國仍然相當堅持禁運政策, 國共內戰沒有因為國府缺乏彈藥暫緩,2月底萊蕪戰役失敗後, 國府又在3月下旬在魯南繼續發動新一波攻勢, 急需彈藥補充的國府, 發現美國仍大量儲存抗戰時期支援中國軍隊生產的7.92子彈。 4月2日,中方向國務院提出1億枚中正式步槍的7. 92子彈的出口許口申請,這批子彈是抗戰期間,在租借法案下, 由美國陸軍採購,準備運往中國,但始終沒有運出美國。 中方向美方說明,這些彈藥儲放在美國多處彈藥庫, 彈藥保存情況一直惡化,讓美國陸軍面子掛不住。 這些子彈口徑特殊,美國陸軍無法使用。可否在這些情況下, 給予特殊考量,允許子彈出口到中國,解中國之危, 也可解除美國政府儲存這些子彈的責任。
根據美國國務院檔案,4月28日司徒雷登給馬歇爾的電報稱, 宋子文請傅涇波(司徒雷登秘書)轉知司徒雷登, 中國政府需要立即的財政、彈藥等援助。司徒雷登也與蔣中正見面, 蔣中正對於內戰情勢保持樂觀,認為只要美國提供足夠的彈藥, 內戰可以在8月或9月結束。蔣中正說, 下級軍官逐漸發現彈藥短缺的問題,這對於部隊的士氣產生了影響, 尤其是東北的部隊。而且因為飛機太老舊,很多飛行員不敢飛太低。
國府的請求出現了轉機,根據國務院公開檔案, 一份5月5日的備忘錄顯示,國務院幕僚支持放行7. 92子彈出口運往中國,但是直到5月26日,國務院才正式解禁, 決定同意7.92子彈可以運往中國,給予出口許可。 就在這段期間,國府整74師陷入共軍包圍,被圍困在孟良崮山區, 師長張靈甫在共軍圍攻,外援不及之下,5月16日犧牲殉國。
1947年下半年過後,國府雖解了彈藥短缺的問題, 但是真正從美國啟運抵達中國,還要很長一段時間, 長達十個月的武器禁運措施,影響國府不小。1947年6月, 國府在東北四平街一戰擊退共軍包圍後,就再無重要勝績, 國府精銳美械師在1948年下半年的遼西會戰,不敵共軍攻擊, 損失不少,至此國共雙方有生力量對比也拉近, 國府不在能保有數量與質量上的絕對優勢。
曾任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司令的柯克(Cooke), 在1950年代曾在美國國會表示,馬歇爾曾經告訴他, 我們運用武器禁運,其實就是我們可以先給國府武裝起來, 然後又解除他們的武裝。馬歇爾這段輕藐的談話, 反應了美國人的傲慢,多年後, 美國總統卡特在美中談判建交過程中,也曾對美台軍售問題, 告訴中國大使說,如果沒有美國軍售, 美國對台灣的行動與計劃就失去影響力。 美國對中華民國提供武器裝備,不論有償或者無償, 其實從過去到現在,都是雙面刃,一方面固然讓你提高軍事能力, 但另一方面卻同時加深了對美國更多的政治軍事依賴, 從而失去一個國家應該有的獨立自主政治判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