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靖
幾十年前,美國限制台灣國府出兵反攻大陸,中情局都看不下去, 說這是唯一使用美國武力保護共產黨的地方。
根據美國國務院的公開檔案,1952年4月9日上午, 美國國防部有一場會議,中情局、國務院、 參謀聯席會與國防部官員,共同開會討論台灣問題。 由於韓戰爆發後,美國派遣第七艦隊巡弋台海, 拘束兩岸雙方的軍事行動,主張台海中立化。 這個作法使得撤退台灣的國府,不能夠出兵攻擊大陸, 美國中情局副局長艾倫杜勒斯(Allen Welsh Dulles )在這個會議當中,語出驚人地說,這是全世界唯一的地方, 共產黨受到美國武力的保護。
杜勒斯的說法太誇張,國務院政策規畫處處長尼采(Paul H. Nitze)馬上起身為國務院政策辯護說,這只是個假象。 同時出席這場會議的另一位國務院官員波倫(Charles Bohlen)說,我們沒有保護共產黨對抗台灣, 國府從沒有掩蓋他們真正的目標,如果美國改變政策, 那就會使國府有能力使美國捲入與強權的戰爭, 如果現在美國解除限制,國府可以派100架飛機轟炸上海, 共產黨還擊台灣,這時第七艦隊就可能被捲入。 中國方面知道只有美國的支持,他們才可能回到大陸, 這不是我們與全球許多政府所願意面對的風險。
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艾立森,是否國府在未來三年到五年, 可以在沒有美國援助下回到大陸。陸軍副參謀長賀爾說, 他不認為國府能夠達到這種能力。艾立森表示, 這就是說美國一定會被捲入。波倫表示,如果美國改變政策, 就意味了美國決定使用力量支持中國人回到大陸的改變。 賀爾接著說,我們不確定我們是否真的要如此作。
美國對於台灣的態度,從來都是在其自身利益的考量下,二戰後, 美國就曾有駐台外交官員,想要結合台獨染指台灣, 後來發現國共內戰期間,國府節節敗退, 美國更曾考慮代替國府控制台灣,以免共黨攻入台灣, 但最後卻在考慮與中共發展關係之下,決定放棄台灣, 讓情勢自然發展。韓戰卻在此時出人意料之外的發生了, 美國也趕忙轉變對台政策,提供軍事經濟援助,希望穩定台灣, 同時以第七艦隊巡弋台海,確保台海中立化。
不過,韓戰過後,美國就改變台海中立的政策, 加上與台灣簽定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讓美國勢力正式介入台海。 可是美國對台灣從未有支持國府反攻大陸的想法, 美國只想利用台灣的兵力,達到美國的戰略利益, 同時確保台灣這個戰略地理位置優越的地方, 不能讓與美國不友善的政權所控制,國府撤退台灣後, 美國雖然後來提供龐大援助, 但這些都是在協助美國利益的前提下進行, 從未考慮國府想要回去大陸,追求國家統一的想法。
1952年3月22日的檔案當中, 有一份代理國防部長轉給國安會執行祕書的檔案, 其中是美國參謀聯席會提出對於台灣問題的軍事觀點, 參謀聯席會認為,防止台灣淪入共產圈, 是美國最重要的安全利益之一,這對於美國在遠東長遠的地位, 也非常重要,在可見的未來與遠東情勢趨於穩定與和平之前, 美國應有下列作法。
一,採取必要行動, 防止台灣淪為蘇聯控制或受到蘇聯影響的中國政權所有。
二、基於我們自身的利益,在必要情況下,可以單方面採取行動, 確保台灣可持續使用為美國軍事行動的基地。
三、持續第七艦隊目前被賦予防衛台灣的任務,直到遠東環境改變, 使國府能承擔防衛台灣的任務。
四、支持在台灣友善的中國政權,這個政權會是美國堅定的盟友。
五、發展維持台灣的中國政權的軍事潛能。
美軍的論點,可以看到台灣必須與美國友善, 台灣不能為共產黨所有,尤其是可以片面行動, 要確保台灣為美國所用,美國在其自身利益下考量台灣問題, 並不令人意外。證諸後來幾十年後的歷史發展, 華府最後選擇與北京發展關係,將台灣轉為非官方關係, 與台灣斷交、撤軍、廢約,其實脈絡都是一致的。 而台灣只能忍受被美國的利用,換得一息尚存的空間。
艾立森在4月9日的會議中, 就預示了美國可能介入中南半島的反殖民戰爭,他說, 我們如果介入東南亞的戰爭, 也許會希望在東南亞戰役的某個階段當中,能夠奪取海南島。 若是如此,也許我們會希望使用國府在台灣的武力,達到這個目的, 或者一旦中共發動侵略下,我們必須依據研判情勢的狀況, 我們希望在不同的地方使用台灣的力。
杜勒斯表示,台灣無疑地,是個正在弱化的資產, 雖然第七艦隊保護台灣,但台灣情勢可能惡化,台灣可能發生革命, 台灣情勢並不平順,美國沒有足夠的控制,經過一段時間後, 情況分析一定會惡化,軍方不可能永遠不動,他們想要回家, 如果他們不能打回家,他們就可能個別的回去,基於這些原因, 檢視台灣問題是有必要的, 要提出可以確保台灣為美國可運用的資產的政策。
尼采說,我們應該發展長程計畫,用來發展台灣為資產, 我們不想失去台灣,我們應該建立一個良好健康的內部環境, 台灣才不會在我們面前崩潰。
這些美國官員所在乎的不是蔣中正能否帶領大家打回大陸, 國府能否擊退共軍,成功地在大陸重新控制政局, 他們在意的是台灣能否符合美國的利益。波倫在會議中表示, 目前對台政策,是要避免台灣由蘇聯所影響或者控制的政府所擁有, 目前沒有人想要改變這個政策。其次,持續第七艦隊的任務。第三, 提供台灣經濟與軍事援助。第四,鼓勵國府推動政治變遷, 可因此提高他們在台灣的地位與影響。 最後是在韓戰停火有所結論後,可能會舉行許多政治談判, 台灣問題應該不列入討論。
波倫代比國務院出席會議,他的說法,代表美國的政策立場, 其中最重要的是,台灣不能被共黨控制,讓國府能夠在台灣生存, 但絕口不提國府念茲在茲的反攻大陸, 美國絲毫不想介入中國的內戰紛爭。在美方內部, 軍文兩種系統對台灣的看法,也不近相同,海軍作戰部長費赫特勒( Fechteler)在會中說明海軍的任務,他說, 第七艦隊的任務,是阻止兩方任一方的行動。 我們當然要阻止大陸朝東前進,但是有一個問題是, 如果在情況許可下,使得台灣往西前進符合美國的期待時, 我們是否仍要阻止台灣往西前進。他認為, 美國不應阻止台灣往西前進的可能。
這位海軍部長是少數支持國府打回大陸的人,但還是有個前提, 就是國府反攻大陸,必須符合美國的利益與期待, 這樣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若放在顧慮與蘇聯發生衝突的情況下, 美國就不會願意見到蔣中正發兵收復大陸了。
尼采表示,國務院確信在情況許可下, 由台灣前往大陸的行動應該展開。但這好像美國全面改變政策, 會被國際上認為美國全力承諾使用美國的力量與優勢, 幫助國府回到大陸。美國現在沒有準備採取這樣的軍事行動, 這種政策制定會造成全球在政治上的反彈。
對於尼采的保留態度,費赫特勒也提出質疑, 我們真的要繼續這種阻止國府反攻大陸的行動嗎?尼采說, 如果從美國自我的利益觀點看,國府回到大陸的行動, 是在一個對我們有助益的時機到達之前, 我們應該阻止國府反攻大陸。費赫勒特質疑,你要怎麼阻止國府, 用外交行動,使用武力,或者有其他的手段。 參謀聯席會主席布萊德雷說,我們可能要面對這個問題, 假如蔣中正採取這些行動時,我們可能還是要支援蔣中正。 我們希望確認如果狀況許可,台灣仍然能夠成為美軍行動的基地, 台灣擁有更大能力的時機總會到來, 屆時第七艦隊任務可能就需要調整。
美軍因為在朝鮮半島的戰場上與共軍對峙, 自然對於國府與中共的軍事行動,多少保持比較同情的態度, 少些政治盤算,但是美國政府主導政策的是國務院,不是國防部, 也不是參謀聯席會,在這種情況下,國務院的態度, 大大超越了軍方的態度。國府1949年12月遷台, 隔年蔣中正總統復行視事,到了1952年,雖然多了美國援助, 仍然處在喘息修養的階段, 部隊作戰能力與裝備都還沒有完全更新提升,但求自保, 還不足以主動對大陸攻擊,國府的生存只能仰賴美國援助, 自然難以堅持自我的想法,美國反對台灣攻擊大陸, 到了後來雙方簽訂共同防禦條約後,又更進一步加強了限制, 進入1960年代後,美國是根本挑明不支持反攻大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