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靖
蔣經國也曾誤判情勢,立場怯懦, 差點就把南沙太平島拱手讓給越共占領,但是,一個轉念, 他又改變了自太平島撤軍的念頭,留下了太平島。
南沙太平島長期以來,由中華民國的海軍陸戰隊戍守。 1975年4月底長達10年的越戰結束後, 越共占領了太平島原先由南越所控制的敦謙沙洲、鴻庥島、南子島。 當時台灣正逢國喪,蔣中正總統剛剛病逝, 行政院長蔣經國突然在5月9日傍晚,邀集軍方高層研商南沙問題。 蔣經國也許是為擔心太平島距離遙遠,決定要從南沙撤退, 台灣緊急調派兩艘驅逐艦, 護送國防部作戰次長宋心濂到南沙實地考察,十天後, 蔣經國聽取宋心濂返台提出的報告,暫擱了南沙撤軍的命令。 如果當時蔣經國一念之間撤軍, 台灣可能從此失去在南海海域的共同開發問題上的發言權。
南沙太平島在二戰後,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 又在1956年派遣海軍陸戰隊守備,2000年移交海巡署至今, 太平島在陳水扁總統任內,開始修築飛機跑道, 馬英九總統任內繼續改善島上設施與重修碼頭,蔡英文總統時期, 國防部更曾提議駐防八吋榴彈砲到太平島,加強島上的火力, 但是這樣巨大的火砲,要如何運到太平島, 讓海巡署長李仲威傷透腦筋,但又不好拒絕國防部的好意, 後來改以155榴彈砲進駐, 海巡署官兵派往陸軍砲兵學校學習使用155榴彈砲。不過, 蔡英文總統對於太平島的定位很清楚地提出, 是要成為南海的國際人道救援基地,而不是一個海上的火力點, 這一點主要還是考量如何避免引發衝突, 配合美國在南海的政治立場。
南海海域有許多國家主張擁有主權,不過, 目前爭議較多的是在西沙海域,中國大陸與越南在西沙的矛盾不小, 美國有意見的人工島,也多在西沙。南沙其實相對局勢穩定, 但太平島鄰近有越南占領的敦謙沙洲,敦謙沙洲原由我方所控制, 1974年為南越政府占領,隔年南越投降後,越共緊跟著占領, 越南最近也在敦謙沙洲加強火力, 因此台灣軍方才會認為應該強化太平島火力,以為反制。
有關南沙太平島的經略,政府早在1945年二次大戰後, 先由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管轄南海諸島。後改設南沙管理處, 隸屬廣東省政府管轄。之後,法國人也曾染指太平島,在島上立碑, 但後來法國自行放棄。太平島的由來,是因為政府派出中業軍艦、 永興軍艦、太平軍艦、中建軍艦等四艘軍艦,前往西沙、 南沙進駐接收。為了紀念太平艦接收這個島,就以太平為島命名。 在島上立起太平島石碑。1950年代,國府撤往台灣後, 仍派海軍往南沙海域巡弋,成立南沙守備區, 由海軍陸戰隊守備太平島,直到後來改由海巡署接防為止。
相較於西沙海域,中共曾與越南發生海戰衝突, 南沙太平島幾十年來到也平安無事,可是在1970年代當時, 因為國際局勢的急遽轉變,加上台灣內部的重大變故, 讓當時真正握有政府決策權的蔣經國,一下子都攪亂了思緒, 在越共陸續占領原來南越政府所占領的太平島周邊島嶼後, 蔣經國對太平島的安危突然有了患得患失的心情, 舉棋不定的蔣經國倉促決定要自南沙撤軍, 若越共攻占南沙各島的野心沒有停止,想要進一步攻取太平島, 為了避免太平島情勢複雜化,進而影響到台灣內部的政治局勢, 讓他無法有效控制台灣情勢,蔣經國向軍方高層透露撤軍的想法。
根據參謀總長賴名湯生前的日記內容, 1975年賴名湯擔任總長期間,4月5日遭逢蔣中正總統病逝, 4月30日南越向北越投降,越戰結束。5月3日, 越共就占領了南沙鄰近的幾處小島,對於這種情況發展, 賴名湯在日記寫下,真可惜,我們也沒有好的辦法。 當時南越難民乘船逃難,許多難民來到台灣, 賴名湯忙著安置難民的任務,5月9日傍晚5時, 蔣經國召集了國防部長高魁元、參謀總長賴名湯, 下令研究南沙撤退的問題。
賴名湯記錄了當時蔣經國的想法,賴名湯在日記寫著, 蔣經國的目的是要撤守,但是他蔣經國說明,站在軍事的立場而言, 應該立即撤退。但就政治和人員的心理而言,這時撤退, 可能會有反應與指責,值得考慮,最後蔣經國的決心, 仍舊是要即刻撤退。
一天過後,5月10日上午10時,蔣經國突然又改變心意了。 賴名湯在蔣經國辦公室報告南沙問題,提到越共占領南越的小島後, 大陸新華社曾有聲明,稱北越占領了那些島, 可見大陸與越共有矛盾。蔣經國聽到有關新華社的聲明後, 改變了想法,命令賴名湯派遣宋心濂到南沙視察後,再做決定。
5月11日下午3時30分, 賴名湯請海軍總司令宋長志到家中商談南沙問題,決定派宋心濂、 陸戰隊副司令黃光洛搭乘軍艦,到太平島詳細考察,了解能否死守, 有無困難,然後再向蔣經國報告,做最後決定。5月14日, 賴名湯日記寫下,兩艘驅逐艦正在往南沙途中, 希望不至於遭受任何的攻擊。
5月18日,宋心濂從南沙回到台灣。5月19日, 宋心濂向蔣經國提出了南沙一般狀況的報告, 根據賴名湯日記的描寫,蔣經國聽完報告後說,南沙究竟如何, 目前暫時不談,以後再說。
短短十天之內,從南沙撤軍到暫緩撤軍命令,轉折相當大, 以當時的背景來看,蔣中正總統病逝一個多月, 副總統嚴家淦繼任總統,蔣經國繼任國民黨黨主席, 國家大政概由蔣經國負責,嚴家淦僅為名義上的元首, 連國防會議都在行政院舉行,而不是嚴家淦在總統府主持。 越共打贏了越戰,高棉也垮了,整個中南半島赤化, 南沙太平島孤懸外海,如果發生事端,無論以當時的軍事條件, 或者今日的條件,台灣都不可能來得及派兵救援, 在國喪與國際局勢混亂期間,為避免發生意外, 再次打擊台灣軍民士氣,蔣經國萌生自南沙撤軍的念頭, 也就不會讓人覺得奇怪了。
蔣經國以握有黨權,擔任有政治實權的行政院長, 早在蔣中正總統生前就有蛛絲馬跡, 蔣中正總統先以蔣經國擔任國防部副部長,後來升任國防部長, 再升任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在1972年擔任行政院長, 但是三年後,蔣中正總統病逝, 東南亞有共黨勢力在中南半島獲得全面勝利, 美國與北京的關係也逐漸改善升溫,台灣迫切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 追求經濟成長與發展,剛剛握有全面政治領導的實權的蔣經國, 立刻碰上太平島周邊情勢的惡化,對蔣經國而言, 實在是很大的政治考驗,後來的情勢發展並無特殊意外, 蔣經國只是多慮了。
蔣經國的人事變遷多與台灣政局發展息息相關, 蔣經國在國防部任職期間,也正是台灣籌備反攻大陸的階段, 美國反對的壓力很大,終於在1960年代末期, 台灣軍事路線有了轉變,開始追求組織調整,人員精簡,裝備更新, 提升火力。蔣經國轉任行政院副院長, 隱含了國府要回過頭來好好建設台灣的想法, 蔣經國雖然從嚴家淦手上接過行政院長職務, 其實蔣經國擔任副院長期間,嚴家淦是副總統兼任行政院長, 但美國官員都知道蔣、嚴兩人誰才是有實權的人, 所有美國對台政策,除了蔣中正之外,都會與蔣經國方面先行溝通, 嚴家淦從來都不是美國駐華大使館第一優先的政治溝通對象。
1978年嚴家淦卸任總統後,蔣經國升任總統, 但是他的權力其實並沒有進一步擴大,蔣經國早在擔任行政院時, 就已經掌握了政府的實質控制,但因為沒有國民黨主席的身分, 蔣經國的權力基礎仍然不是很牢靠, 回過頭去看看當時蔣經國才在1975年4月28日接任國民黨黨主 席,5月3日,越共就占領了太平島周邊的島嶼, 也難怪蔣經國會有所顧忌, 賴名湯在1975年5月13日日記留下了最好的註記, 賴名湯在日記當中寫著,蔣經國找他與宋長志,又談南沙問題, 可想而知,蔣經國的內心是想將南沙撤離。當然在軍事上說, 這是最省事,也是最萬全的做法。但就主權來說,自動的棄守, 會影響民心士氣,特別是年輕人的看法,覺得政府太軟弱了, 總統去世,我們後輩連勇氣都沒有了, 大家一定會對蔣經國有不同的看法。
幸好,蔣經國沒有膽怯,堅定信心, 度過了那段猶疑不定的政治難關, 至今太平島仍為中華民國政府所擁有。
阻止越南進犯太平島的效益值最佳方案就是太平島自身基礎設施與預置武力強化兩方面:
基礎設施強化方面,需將太平島機場增設油彈庫設施形成由本島自身成為前進空軍基地。 預置兵力增加為2個海巡連、2個陸戰連及海空軍聯合指揮部共500人守島;海巡負責海上執法與據點警衛,陸戰與海空軍人員負責島上混炮營、指管通情裝備與機港設施維護。島上淺灘水下裝置反人員聲納陣列並與衡山指揮所全天候連線以預防水鬼夜襲。
考慮平日維護成本與技術簡易度,守島預置火力應為一個混炮營:炮1連配6門M-114 155公厘榴炮對準距太平島敦謙沙洲、炮2連配備6門M-2 155公厘加農炮(射程23.5km)對準距太平島21.6km處的鴻庥島。炮3連混合配置現有40快炮、120迫炮和20機炮陣地提供近岸守備及反空降作戰。 若越南武力升級視情況增加防空飛彈陣地部署與艦艇預置兵力增派警戒.
後續工程仍要擴建機場至1,800m; 建抗炸機庫240m長, 頂上置太陽能板; 可停放12架戰機, 擴建分散式共50萬加侖油庫供400架次戰機或100架次C-130/P-3C; 擴建停機坪: 7,800m2 + 42,000m2 (600 x 70m); 停放20架戰機和8架C-130/P-3C調度能力); 延長跑道與擴建停機坪段(島嶼西南部)與碼頭結合擴大土地利用範圍用於太陽能抗炸機棚與物資集散地運用. 太陽能擴充至2,000kW提供島上主要電源, 柴電廠改為備用電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