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中正總統生前,念茲在茲的是反攻大陸, 蔣中正沒有發動軍事反攻,從美國解密的檔案當中看到, 他的心情是後悔的。蔣中正積極準備軍事反攻, 經過風雨飄搖的1950年代, 蔣中正曾打算在1961年8月發動軍事反攻大陸, 被當時剛上任的美國總統甘迺迪硬生生地給攔阻下來,三年後, 蔣中正又遭逢法國與北京建交的外交挫折,讓蔣中正大嘆, 如果三年前反攻大陸,法國承認北京的問題,就不會發生。 如果我們對抗大陸,法國的承認問題就一點都不重要了。
1949年12月行政院遷台, 1950年3月蔣中正復行視事不久,海南島也被共軍攻陷, 這時美國對台政策是任其自生自滅,避免介入國共內戰太深, 影響日後與中共的外交開展。當時情況悲觀, 美方認為台灣大概在6月就會被共軍攻陷, 美國派駐台北人員早已開始撤離家眷與非必要人員, 以免共軍進襲時,來不及撤走。歷史卻有了意外轉折, 共軍沒有在6月渡海攻擊,韓戰卻在6月爆發, 美國派遣第七艦隊到台海巡弋,確保共軍無法攻擊台灣, 台灣也不能對大陸軍事挑釁,避免戰事擴大到朝鮮半島以外的地區。
韓戰在中共投入戰場後,雙方仍持續打到1953年停火。 台灣在這場衝突當中,獲得了喘息的機會,並且開始獲得美國援助, 國府利用大陳、馬祖、金門等外島, 對大陸東南沿海發動小規模突襲,騷擾大陸東南沿海, 牽制中共兵力。隨著韓戰停火, 共軍也開始將朝鮮半島的部隊撤回大陸,部分有豐富作戰經驗部隊, 多被派往東南沿海,開始對大陳島形成了壓力, 大陳島距離台灣遙遠,台灣海空軍難以兼顧, 蔣中正最後不得以撤出大陳,收縮國府對外部署的兵力。
國府撤出大陳,主因是共軍在當地已有數倍於國府守軍的優勢兵力, 蘇聯援助的米格15也進駐大陳當面,可掩護共軍對大陳實施轟炸, 台灣當時僅有美援F-84,性能略遜米格15, 飛行員也仍未完成訓練,這個時期,共軍在一江山戰役後, 自國府手中占領大陳島,暫時沒有大規模戰役。 國府也逐漸站穩腳跟,爭取美國軍事援助,尤其國府對美國提出「 開案」後,更是要重新組建一支龐大的軍隊,目的就是要反攻大陸, 只是美國沒有接受開案,同時也對蔣中正的軍援需求七折八扣, 不過,美國與國府在這段期間完成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在政治上與軍事上,提供了台灣安全的強力保證。
凡事有得必有失,美援F-84給台灣的前提, 就是台灣要對大陸發動攻擊前,必須徵詢美方意見。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美方也要求國府提出同樣的承諾, 任何對大陸的軍事行動,都必須先知會美方。 蔣中正放棄自己的軍事主動,換得美方政治、軍事、經濟的援助, 這個決定從此讓國府與美方糾纏爭論多年, 也讓蔣中正反攻大陸的計畫,處處受到美方牽制。
1961年對國府來說是個歷史轉折的開始,甘迺迪就任美國總統, 甘迺迪與前任艾森豪不同,艾森豪立場上較同情台灣, 甘迺迪自始就想與北京發展外交關係,只是外在環境不允許, 甘迺迪更是反對國府反攻大陸。
經過了將近十年的休養生息, 蔣中正在1961年決定要開始準備反攻大陸。 副總統陳誠日記在1961年7月2日這一天, 留下了與蔣中正爭論反攻大陸時機的記錄。
蔣中正在上午9時接見陳誠, 蔣中正向陳誠表明擬於8月開始軍事行動, 陳誠認為反攻自當義無反顧,惟目前是否為反攻適當時機?應考慮。 蔣中正沒聽完陳誠的講話,就大為發怒,以為陳誠懷疑三軍不能戰, 破壞統帥威信,阻擾反攻。陳誠告訴蔣中正, 這種說法是懷疑他的人格,他非但不能做事,亦且不能做人。 我們反攻雖不能算定戰,但絕不能糊塗戰, 最低限度也要做到捨命戰。試問,如何令三軍捨命? 以運輸工具而言,如不給交通部相當期間,如何集中船隻? 其他可不必言。
蔣陳兩人爭吵的厲害時,宋美齡出來做和事佬, 蔣中正才比較心平氣和,改口必須積極準備。
其實,早在蔣中正想要發動反攻大陸前, 國際政治情勢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1961年的外蒙入聯案與茅利塔尼亞入聯案糾纏在一起, 威脅到了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 聯合國代表權這個更大的問題,比反攻大陸更讓國府頭疼, 台灣忙著聯繫美國,尋找解套的方法,在美國建議下, 蔣中正指派陳誠赴美與甘迺迪當面溝通, 這時反攻大陸的事情只好暫擱一旁。
外蒙案會讓國府困擾, 還是因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蘇聯領導人史大林兩人在二戰後期的秘密外 交使然,羅斯福在沒有徵得中國政府同意下, 先向史大林允諾讓外蒙獨立,以交換蘇聯出兵攻擊日本, 美蘇兩國的密謀,重慶國府當局只好默默承受, 經與史大林談判多時後,雙方簽署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並允許外蒙公投通過獨立,但是蘇聯並未信守承諾, 仍暗中支持中共,霸占中國東北, 國府才會在遷台後的1953年廢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1961年的外蒙案就是這一連串歷史糾紛的延伸。
由於蘇聯為了支持外蒙入聯,便對外宣稱若外蒙入聯遭否決, 蘇聯就杯葛非洲新興國家茅利塔尼亞的入聯案,這樣一來, 同情茅利塔尼亞的非洲國家紛紛聚集起來, 聲稱若茅利塔尼亞被否決,他們就會杯葛中國代表權。 國府為了外蒙案,透過中情局與甘迺迪進行秘密外交溝通, 國府一度立場堅定,不惜退出聯合國,表明立場, 最後國府退讓棄權,美方也同意不與外蒙建交,才化解了這場風波, 讓中華民國又在聯合國苟延慘喘了十年。
甘迺迪派了柯克大使到台灣,接替駐華多年的莊來德大使, 柯克的政治任務就是勸阻蔣中正放棄反攻大陸的念頭, 當時美方允許台灣發動小規模的對大陸沿岸的突襲行動, 但不支持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避免戰事擴大, 華府對台北要求軍事援助採取敷衍的態度,雙方你來我往多年, 到後來蔣經國由國防部長轉任行政院副院長, 外界就嗅到國府真正擱置了反攻大陸的軍事冒險。
不過,1964年法國與北京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後來國府採取的「 漢賊不兩立」手段,毅然斷交的方式,在當時並不存在, 由於法國的情況複雜,美國希望國府不要主動與法國宣布斷交, 可是斷與不斷各有考量, 國府始終不肯接受甘迺迪政府有意推動的兩個中國措施, 自然在法國邦交問題上,也不願意營造出兩個中國空間, 最後仍然放棄法國的外交關係。
法國問題讓蔣中正大為感嘆,1964年1月29日, 美國大使賴特從台北發給國務院的電報稱, 與蔣中正會談兩個半小時,對於法國外交問題,蔣中正告訴賴特, 他必須讓他的人民確信,他永遠不會接受兩個中國的情況, 只要沒有兩個中國,就有希望回到大陸, 他的軍隊與人民才能有高昂的士氣。話說到這裡, 蔣中正對於他沒有在三年前發動反攻大陸感到後悔了,他說, 假如三年前我們開始反攻大陸,就不會發生法國承認的問題, 假如我們對抗大陸,法國承認問題就對我們毫不重要了。 一旦我們採取了行動, 就可以對我們的軍隊與人民的士氣產生確保的效果。 三年前如果沒有人攔阻中華民國政府,我們就會採取行動光復大陸。
儘管蔣中正不停地感嘆沒有反攻大陸,才會有今日的法國邦交問題, 但他仍然很務實地說,他很清楚美國的態度, 所以不會在此時採取行動。
蔣中正的後悔,起因於法國邦交的困擾, 與1961年當時的外蒙案幾乎一樣。國際外交問題, 讓困居台灣一隅的蔣中正綁手綁腳,施展不開,多年後看來, 也許蔣中正是打算在10月聯大開會處理外蒙案前, 在8月對大陸發動攻勢,就是起於外蒙案的考慮, 只要能夠光復大陸,蔣中正就可以下令駐聯合國大使反對外蒙入聯, 也不用擔心非洲國家杯葛中國代表權。三年後,蔣中正舊事重提, 若是反攻大陸了,哪裡還會有法國與中共發展外交關係的問題呢? 但是蔣中正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談判時, 已經先把自己的主動給閹割了, 反攻大陸其實早就注定會成為空中樓閣了。
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後,戮力建設台灣, 為台灣日後經濟成長奠定了基礎, 讓現在的台灣得以能夠進入富裕社會的階段, 蔣中正未能完成的反攻大陸夢想,或許反而讓台灣免於戰爭陰影, 有更多的人才投入和平建設台灣,至於兩岸何時統一的歷史問題, 就交給歷史去解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