ㄓㄢ文/高靖
關於兩岸,現在大約就是兩個中國的現狀了。
在台灣執政的民進黨,畏懼國際現實,不敢進入台灣獨立的法律程序,避免有法理台獨的疑慮,只敢在文化上推動去中國化,強化台獨意識,體制上,仍然沿用來自中國的政府架構。在野的國民黨,在吳敦義接任黨主席後,仍然使用一中各表,不統不獨不武,這仍是一種維持中華民國體制,但是不推動統一的獨台。
不論朝野兩個大黨都提出所謂的維持現狀,無非就是維持兩個中國的現狀,民進黨雖然反對有一中涵義的九二共識,但迫於現實,維持形式上的兩個中國,只要不統,維持獨立自主,也就能交待的過去。吳敦義接續馬英九路線,維持獨台的路線,就是確保兩個中國的形式,口頭上反對台獨,行動上卻不要統一,保持台灣獨立自主。
兩個中國,在二戰後兩岸因內戰分裂的情況下,考量台灣地理位置的戰略條件,一直都是國際社會嘗試推動的目標,就是要確保台灣不落入不友好勢力的控制之下。
有關台灣問題,二戰結束後初期,因為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先盛後衰,美國擔憂台灣為共黨勢力所控制,曾經在幾年之內試圖在台灣島內推動台灣人與國府將領合作,將台灣脫離國府統治,交由美國或聯合國託管,避免共黨占領台灣。美方認為,美國是二戰戰勝國,當然與中華民國一樣,對於日本過去所擁有的台灣主權,有說話的餘地,美方認為,在戰後尚未簽訂和約之前,美國是可以對台灣地位有一定的決定權利。
不過,美國在面對全球局勢的變化下,美蘇裂縫加劇,尤其美蘇雙方在歐洲開始對立,考量瓦解蘇聯的國際勢力,美國又轉向思考如何對中共示好,希望能與中共建立友好關係,削弱國際共產圈的力量,在這個國際戰略考慮下,美國顧慮若支持台獨,或者將台灣交由國際託管,可能造成與中共勢力交惡,便不在主張台灣地位未定,所以後來對國府遷台後抱持著任其自生自滅的態度,若非韓戰爆發,美國當時對台灣就是撒手不管的態度,讓中共渡海占領台灣。
兩岸局勢經過1950年代的緊張對峙後,1960年代開始,國際間有了兩個中國的論調,這在法國決定與北京建立外交關係時,美國就試圖說服台灣的國府當局,不要急著與法國斷交。1964年1月18日,美國國務院給台北的美國大使館電報,電文中提到國務卿魯斯克召見中國駐美大使蔣廷黻,討論有關法國總統戴高樂打算給予中共外交承認的問題。魯斯克表達美國已經對法國外交承認中共的舉動,提出強烈抗議,要求法國重新考慮。魯斯克向蔣廷黻保證美國政府絕無兩個中國的想法,美國政府理解中華民國政府對兩個中國涵義的關切,但目前中華民國政府最好的方法,就是站穩立場,不要立即報復法國。如果國府立場堅定,也許中共會認為情況無法容忍,法國與中共很可能在刺激中華民國政府主動與法國斷交上面賭一把。美國希望國府在此刻,應該讓中共承受最大的考驗,讓中共在法國與國府沒有斷交情況下,進行交換大使。
雖然蔣廷黻告訴魯斯克,國府許多年來都無法獲得法國同意派任中國大使到法國。但是兩岸各自都在法國設有大使館的情況,很可能會出現國府一直要避免的兩個中國情況,最後台灣方面無奈地選擇與法國斷交。美國對於台灣的出發點,可說是善意的,但其用意的本身,仍只是冷戰時期東西方陣營的對立思考,美國雖口口聲聲否認要搞兩個中國,但允許兩岸都在同一國家設立大使館,這就是讓兩個中國成為客觀的事實,其實當時兩岸都不願意有兩個中國的情況出現,北京才會希望建交後,法國必須與台灣方面斷交,起初戴高樂並不同意與北京建交,就要與台灣斷交的主張,最後情況的演變,是國府也不願意讓兩個中國成為事實。
1967年3月10日美國駐寮國大使館給國務院的電報中,駐寮國大使蘇利文在電報當中挑明著說,美國與日本在兩個中國的情況下都有共同利益,將中華民國主權限縮在台灣與澎湖,放棄金馬等外島。美國官員對於兩個中國的看法,在某方面來說,其實與台灣獨立差不了多少,但是名義上仍保持中華民國的架構,只是主權涵蓋範圍進行了調整,將兩岸變成兩個中國。
1971年中華民國遭逢退出聯合國的重大外交挫敗,當時外交部次長楊西崑曾對美方與蔣中正總統建議,將台灣脫離中國大陸,在台灣重新舉行選舉,組織以台灣人為主的政府,國名可改為中華台灣共和國。這項前衛的政治主張,最後並沒有實現,美方也不認為當時的政治環境允許台灣國府當局進行如此巨大的改變。楊西崑的主張,近似台灣獨立,但仍保持中華名稱,也是一種兩個中國的存在情況。不過,當時的美國政府對於廢棄中華民國體制,顯然顧慮甚多,並不支持楊西崑的意見。
在1971年當時,部分對台灣國府友好的國家,多傾向兩個中國策略。根據美國國務院的歷史檔案,在國府內屬於知日派的張群,曾前往日本訪問,會見了日本首相佐藤榮作與前首相岸信介,這兩位與國府友好的日本政界大老,希望張群向蔣中正總統傳達一件高度保密的訊息,佐藤與岸信介認為如果中華民國未來的寄望,只有與中國大陸分離,放棄對大陸領土 的主張。
從過去的外交歷史事件看來,兩個中國,比起台灣獨立,在一定程度上,更為國際社會接納。國際社會對兩個中國的看法,無非是希望以台灣在亞太地區的特殊戰略地理位置而言,必須由與西方勢力友善的政府控制,而不能為當時仍屬於冷戰當中國際共產圈勢力的北京中共政權控制。
美國總統尼克森與大陸當局簽訂的上海公報,其中有關認知到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一點對日後兩岸情勢影響更深遠。當美國總統卡特決定與北京建交時,卡特在雙方發表建交公報前七小時才通知蔣經國總統,從國務院的歷史檔案可以看到,美方檔案紀錄著蔣經國對於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認知到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等於是將台灣交給了中共。
蔣經國不滿美國與中共所談的一個中國,可能會影響台灣的未來,但是蔣經國當然不是台獨或者獨台,因為他公開宣稱要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這是個只有政治宣示的口號,在兩岸實力消長下,台灣幾無力量採取軍事反攻,但卻是清晰堅定地表達國府的統一立場,國府不搞兩個中國,更不可能如某些美方預期,在美國與台北斷交後,蔣經國領導的國府會宣布台灣獨立。
蔣經國雖有明確的統一主張,但實際上當時兩岸除了蔣經國晚年允許的開放老兵返鄉探親,兩岸其實是處於一種隔絕不往來的狀態。形式上,近乎兩個中國隔著台灣海峽對峙。蔣經國死後,副總統李登輝繼任總統,台灣開始進入另一個政治歷程,首度出現的台人治台,李登輝領導的政府,將中華民國變成了中華民國在台灣,這個在台灣雖然語意模糊,卻也有著只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意涵,與過去冷戰時期美日主張的兩個中國主張遙相呼應。
主張台獨的民進黨在2000年與2016年兩度贏得總統大選,取得在台灣執政的機會,但是陳水扁、蔡英文都沒有透過修憲或者制憲,改變中華民國的體制,變更中華民國的國號,兩位民進黨總統都保持中華民國體制,口頭上雖願意與北京改善關係,行為上卻是以各種促進台灣獨立的操作,挑釁北京。可是他們都遷就現實,不敢宣布台獨,兩岸之間,是一種近似兩個中國的現狀。馬英九在2008年執政,八年間,兩岸往來熱絡,或可解釋為北京對台灣抱有期待,但馬英九政府始終在兩岸政治談判方面,裹足不前,他所主張的不統不獨,更有著兩個中國的意味,只不過北京仍希望與台灣建立交流管道,才會在馬英九領導的台灣當局承認九二共識的情況下,採取模糊立場,推動兩岸交流,但是一中各表,前面雖是一中,後方卻接了各表,容易引起兩個中國的認知。果不其然,在蔡英文執政後,北京就對一中各表名詞,表達了大陸禁止使用的立場。
國民黨新任黨主席吳敦義仍主張一中各表,也承接不統不獨主張,換言之,國民黨的立場,就是一種近似兩個中國的現狀。國民黨不改變中華民國國體,雖然反對台獨,可是也不推進統一,兩岸自然呈現兩個中國現狀,而這個現狀,就是吳敦義要維持的現狀。蔡英文也主張維持現狀,雖然蔡英文主張台灣獨立,可是維持中華民國政府體制,至少可確保台灣的安全,台灣雖不獨,但至少是處在不統的現況下,只要台灣人充滿台灣獨立的意識,中華民國不過是塊招牌,不會阻擾台獨運動的前進,但至少目前台海安全問題沒有解除下,民進黨政府被迫只能採取形式上的兩個中國策略,但在內涵上加強推進去中國化。
無論你是否接受,兩岸目前出現了兩個中國的現象,而這個現狀,正在台灣由民進黨與國民黨,共同維護著,不使台灣與大陸有任何政治上的關係,維持中華民國國體,可讓國際社會同情台灣,讓大陸一旦考慮對台軍事行動時,有所忌諱。兩岸統一在台灣,正在大量流失認同,這對台灣是福是禍,仍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