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靖
蔣經國逝世30周年,許多人以為蔣經國接任總統, 在政治上是一步登天,其實未必,外界都忽略了國府退守台灣後, 隨政府來台的國民黨人士,許多黨政軍人士輩分並不比蔣經國低, 能力也未必不如蔣經國,蔣經國一路以來其實是戰戰兢兢, 避免犯錯,在美國國務院公開檔案當中, 可以看到蔣經國在國防部長任內,為了裁軍,小心翼翼, 就怕一不小心,惹出麻煩,栽了跟頭。蔣經國謹慎處理裁軍問題, 還是因為1959年的參謀總長王叔銘處理外島裁軍問題不當, 被蔣中正拔掉職位,隨後外放駐外職務,眼不見為淨, 王叔銘自此無更上一層樓的發展。
從國務院檔案可以發現,國府在1949年12月遷台後, 國務院派駐台灣的官員所打交道的對象,初期並非以蔣經國為主, 蔣經國是在1960年代之後,慢慢成為美方主要接觸的官員, 即使後來擔任行政院副院長,這個職位若按照慣例,並無實權, 可是美方卻直接接觸蔣經國, 而不是當時的副總統兼行政院長嚴家淦。 即使嚴家淦在蔣中正1975年4月死後繼任總統, 美方交涉對象也仍是以蔣經國為主,蔣中正晚年身體健康情況差, 軍方高級將領職務的人事異動,幾乎由蔣經國主控。
從美方的態度,可以知道, 蔣經國才是在國府當中有實力的政治人物,所以成為美國交涉對象。 1963年國府為了反攻大陸,與甘迺迪總統意見不合, 蔣中正特派蔣經國前往美國,與甘迺迪當面溝通。 蔣經國當時只是行政院政務委員,還要一段時間之後, 才接任國防部副部長,以蔣經國當時官場地位, 如非蔣中正兒子與親信的身分, 美國國務院豈可能安排蔣經國與甘迺迪會面,美方非常現實, 清楚了解蔣經國可能是未來接班人,才會與蔣經國接觸頻繁。
嚴家淦過世後,後人推崇嚴家淦無私無我,在行政院長任內, 多方栽培蔣經國,其實這都只是想當然耳的說法, 嚴家淦無論對於蔣經國任何的人事安排,都無損於蔣經國的地位, 蔣經國的政治實力在1960年代已經開始表現出來, 到白宮見甘迺迪,就是個指標, 那是遠遠超過嚴家淦所能接觸的層次,嚴家淦充其量只能說是客氣, 識時務,實在談不上栽培蔣經國。 1950年代親美派的台灣省府主席吳國楨、 陸軍總司令孫立人在國府內被鬥垮,一人流亡美國,一人遭到軟禁, 這後面都有蔣經國的影子,吳國楨更是在美國公開批評蔣經國。 孫立人在軍中經常批評政戰系統,幾乎是公開與蔣經國為敵。 蔣經國沒有相當的實力,豈敢與親美派發動鬥爭。
蔣經國在1970年再次以行政院副院長身分訪美, 會見尼克森總統,因為這時美國外交路線已經開始轉向, 要打開與北京中共政權的外交關係,蔣經國再次銜命訪美溝通, 這時的國府早已無力談反攻大陸,只能在美國拋棄台灣之前, 想方設法加強台灣防衛安全。蔣經國兩次赴美拜會美國總統, 那是一般國府高層人員,都很少有過的待遇。 儘管蔣經國已經慢慢累積雄厚政治實力,能夠遠赴白宮, 代表蔣中正與甘迺迪、尼克森溝通談判,但是在政府內部, 蔣經國仍然如履薄冰,避免犯錯。
1969年蔣經國在卸任國防部長前, 曾經與美國駐華大使馬康衛討論裁軍問題。 多年來美國一直希望國府裁減軍隊, 才不會讓龐大的軍力壓垮脆弱的台灣財政,也有助於推動經濟發展。 蔣經國面對這個問題謹慎以對,絲毫不敢冒險。 蔣經國甚至毫不給面子的當面拒絕馬康衛的裁軍建議。
根據國務院公開檔案, 1969年3月5日馬康衛以電報說明3月4日與蔣經國會面, 說明美國對國府軍隊組織再造與裁減的看法, 蔣經國由溫哈熊擔任翻譯,這場簡報歷時25分鐘, 由於美方主張成立聯合諮詢小組討論裁軍問題, 蔣經國認為裁軍是中國國內事務, 成立聯合諮詢小組會有不好的政治效應, 這偏離了過去由國防部長徵詢美軍顧問團意見的作法, 蔣經國拒絕成立這個小組。希望美國政府不要再提這件事情。 蔣經國說,這不只是他個人的看法,相信也是中華民國政府的看法, 成立這種小組,對美國也沒有利益。
由於當時台灣正與美國談判協助合作在台生產直升機, 蔣經國覺得美國似乎把直升機案與裁軍案兩案綁再一起,他認為, 應該把兩件事情分開處理。 馬康衛見到蔣經國這樣激烈反對雙方合作討論裁軍, 無法說服蔣經國接受美國的意見,也就決定不再提這件事情, 但馬康衛懷疑蔣經國已經事前知道他的談話內容。
馬康衛認為,蔣經國的反應, 顯示聯合諮詢小組觸碰到國府自尊的敏感神經。 溫哈熊後來告訴美方,為何蔣經國會如此強烈反對美國的看法。 馬康衛的電報轉述溫哈熊說法,蔣經國在意的是美國背後的動機, 美國應該是對裁軍有興趣,更勝於國府軍隊的軍事現代化。 溫哈熊提出了美國長久以來一直要國府裁軍的歷史過程, 溫哈熊回憶,為了美國在1950年代後期要求裁軍, 當時的參謀總長王叔銘下台,失去重大影響力, 蔣經國主張部隊組織再造已經讓蔣經國的地位脆弱, 很容易遭受蔣中正與軍方反對派的批評, 所以蔣經國用現代化與火力提高平衡,成立小組會讓蔣經國更脆弱, 蔣經國也不希望其他政府部門參與裁軍規畫, 美方並沒有理解蔣經國對於組織再造的努力,蔣經國的反應, 不是沒有充分考慮美國地位的不成熟看法, 這是基於某些事實的意見。
台灣是從1968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這增加了許多教育支出,沉重的國防軍事支出,從國府撤退台灣後, 就一直是美方希望能夠改善的問題,以提高台灣經濟發展的效率。 裁減軍隊規模,始終是美方建議選項之一, 但是反攻大陸的政策之下,1950年代國府忙著重建陸軍部隊, 根本不可能裁軍,但在八二三砲戰後, 為了降低外島衝突的潛在危機, 外島撤軍又成了美方極力施壓的意見, 同時國府也與美國開始商討裁軍規模。
當時艾森豪總統派了一個小組到台灣,評估美國軍援計畫, 根據馬康衛1959年2月13日電報,蔣中正告訴美方, 在美國協助下,已裁撤8萬人,國府正準備讓2萬 4000位軍官退伍,沒有美國協助,這個計畫是辦不到的, 在未來18月內,要裁總兵力的12%,約7萬人, 但這個裁減還要看是否獲得美方資金的支持。馬康衛認為, 如果有美方援助,蔣中正會將部隊裁到60萬人, 也許稍晚會再裁掉更多部隊。
不過,就在處理外島撤軍問題方面,王叔銘出現問題, 八二三砲戰後不滿一年,就被拔掉總長職位,先放冷凍起來, 後來才改派駐外,離開台灣政壇。 現在許多人認為派駐海外是政治酬庸,以前高級將領派駐海外, 那算是某種懲罰。賴名湯日記當中經常可見擔心派駐國外大使, 失去軍旅生涯的發展機會。
王叔銘是蔣中正的寵信,與美國合作外島裁軍, 一個不小心照樣被扔在一旁。蔣中正對王叔銘有多信任呢? 胡宗南日記有許多場景的記述。 胡宗南也是蔣中正寵信的國府將領之一,抗戰時統領大軍圍堵中共, 鮮少與日軍作戰。因為重慶方面對中共的圍堵策略, 這讓當時派駐中國的美國使館人員,經常寫電報向國務院告狀, 指控重慶當局不抗日。胡宗南國共內戰時期日記中, 1949年8月4日,王叔銘傳蔣中正密諭,指示作戰機宜, 要胡宗南不要向國防部報告行動。12月23日, 胡宗南從成都逃到海南島,蔣中正十分憤怒, 27日要王叔銘到三亞見胡宗南,傳達蔣中正的不滿。
從胡宗南日記可以看到王叔銘受到蔣中正信任, 蔣中正有越級指揮部隊的老毛病,每每造成國軍作戰秩序混亂, 部隊無所適從,蔣中正就是透過類似王叔銘這樣的親信, 到前線傳話給指揮官,王叔銘身為高級將領, 卻是擔任蔣中正的傳令兵。
八二三砲戰期間,王叔銘擔任參謀總長, 當時大二膽島因為共軍火力凶猛,補給困難,一度情況緊急, 美方希望國府自大二膽島撤軍。國務院公開檔案當中, 1958年9月27日, 美軍台灣協防司令史慕特給太平洋司令菲特的電報, 其中引述王叔銘的私下談話,王叔銘認為, 大二膽島是完全守不住的,如果秘密的說,他很想從大二膽島撤軍, 但是他必須服從政府激勵士氣的命令,維持他們的戰鬥效能, 努力增加運補能量。史幕特說, 王叔銘似乎接受他提出的逐漸將大二膽島守備, 轉換為能應付各種情況的戰鬥團,以及發展出以小單位輪調的計畫。 王叔銘還對美方說,除了史慕特之外, 他的工作是自由中國當中最爛的一個職務 。
10月27日,美國駐華大使館給國務院的電報提到, 在10月22日的一場會議當中, 美軍顧問團認為外島如果可以撤軍,美國可以提供其他的合適裝備, 由中美共同研究這個問題。 25日外交部長葉公超詢問美國駐華大使莊來德有關外島撤軍的問題 ,對於美方的意見,葉供超很小心地沒有表示意見, 但葉公超提醒美方,任何有關外島撤軍的方案,都應該謹慎處理, 不能只由美方片面推動。
美國大使館在11月14日給國務院的電報顯示, 史慕特與美軍顧問團團長杜安拜會蔣中正, 蔣中正原則同意外島裁軍,但是不能在遭受攻擊下撤出兵力, 他也向美方提出外島增強火力的建議, 美方提出增援金門12門240砲,12門155砲。 馬祖4門240砲,一個營155砲, 另外可考慮曲棍球地對地飛彈(後來外島並無美軍飛彈)。 蔣中正提出增加外島戰車數量,美方同意研究。
王叔銘與杜安在1958年11月17日簽了有關外島撤軍的諒解備 忘錄,但從11月過後,金門只撤出500人。 根據1959年3月19日駐美大使葉公超與國務院官員的談話紀錄 ,王杜備忘錄提到金門只保留最多1萬5000人, 美方會提供新式重型火砲, 這個裁減外島兵力計畫在1959年6月30日完成, 但因為金門沒有裁減兵力,這些火砲雖然已經運抵台灣, 暫時由美方扣留不交給國府。由於時限快到了, 國務院非常關切中國方面的進展。 艾森豪總統也多次垂詢外島裁軍的進度, 只能告訴他國府什麼也沒做。 國務院希望葉公超能夠打破這個不幸的僵局。
葉公超告訴美方,蔣中正對於外島撤軍, 必須透過人員遞補的過程掩飾,他六周前收到陸軍方面的消息, 已經開始進行了。但是對於6月30日完成外島撤軍的事情, 葉公超卻是很驚訝的表示,他完全不知情, 他從來沒有聽到具體的時間。葉公超說, 他會建議政府實施王杜協議, 他建議美方不要再與王叔銘討論外島撤軍的事情, 由美國大使與外交部長談,協防司令與國防部長談。
葉公超對美方提醒不要再跟王叔銘談外島撤軍, 顯示葉公超已經感覺出問題了。1959年3月 21日,王叔銘通知杜安, 1萬6645人在6月30日前撤出外島, 杜安同意扣留的火砲運往金門。 就在王杜協議完成外島撤軍的6月30日前一天, 蔣中正將副總統陳誠、總統府祕書長張群、 國防部長俞大維討論將領人事,陳誠當天的日記寫下, 以王叔銘大亂,不宜再任參謀總長,俞大維說王一切很好, 但做事太無重點。陳誠認為,蔣中正費九牛二虎之力培植王叔銘, 結果如此,實堪注意。
陳誠的王叔銘大亂說法,顯示王叔銘真是闖了大禍。 7月13日莊來德給國務院的電報, 引述他與外交部長黃少谷7月11日的談話,黃少谷說, 王叔銘下台,與中華民國對美國的態度有關, 但對於雙方關係沒有特別的改變。王叔銘因為太傲慢, 人際關係很差,行事不夠謹慎,才會下台。 王叔銘決定很多事情都會跳過俞大維, 而俞大維比較喜歡與彭孟緝合作(彭是王的前任,王垮台後, 鵬又回任總長)。
從國務院資料看來,國府並不清楚王叔銘與美方共同協議外島撤軍, 葉公超才會請美方找部長談,不要再與總掌談。 黃少谷的行事不謹慎,可能也與此有關。 蔣中正是願意在美國幫助下裁減兵力, 但是不能接受雙方一起決定外島撤軍,尤其外島地位特殊, 蔣中正更是態度保守,王杜協議後來其實等於是廢棄不算數了, 因為金門駐防兵力並未減少太多,直到後來因為兩岸情勢改變, 軍方精實案等兵力裁減方案,外島才真正撤軍, 但那已是幾十年後了。
王叔銘與美方共同協議撤軍,立刻就被拔掉職務,派到國外去, 不讓回到台灣,十年後,蔣經國也與美方碰到兵力調整的問題, 自然更是小心,溫哈熊是蔣經國身邊的重要幕僚, 他用王叔銘案說明蔣經國對中美共同商討裁軍的顧慮, 顯示當時蔣經國的謹慎,避免再犯前人的錯誤, 就在蔣經國與美方談過不久後,改任行政院副院長, 仍然擁有對軍方掌控的實權,逐步往政壇高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