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靖
美國自許民主先進國家,但經常藐視其他國家的尊嚴與文化, 藉美援介入他國內政,強壓對方接受美方要求,積極培養親美勢力, 為美國利益服務,罔顧其他國家的自主。國府因內戰失敗遷移台灣, 風雨飄搖之際,美國從暗中推動台獨與國際託管, 轉為棄台灣於不顧,卻又不放棄介入國府內政,與吳國楨合謀, 與蔣中正進行政治鬥爭,展開軍事與政治方面的奪權。
美國不言而喻的壓力,迫使蔣中正信任的台灣省主席陳誠下台, 改由吳國楨取代,在軍事方面, 也逼迫同樣是蔣中正信任的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司令彭孟緝下台, 改由孫立人控制台灣的軍事。這一切的權力鬥爭, 都是以美國要求國府進行改革為名義進行, 迫使蔣中正暫時切割自己寵信的人馬,先安撫美方要求, 等情勢穩定後再圖補救之道。
這也正是吳國楨、 孫立人在1950年代先後遭到國府當局整肅的前因, 美國藉著培養親美勢力,分化國府內部,吳、 孫兩人後來的難堪下場,多少也有些咎由自取,過度靠攏美國, 造成國府內部很大矛盾而不自知,蔣中正若放任這種情況, 台灣必然無法安定,台灣能避免如南越政府在越戰時的混亂, 與蔣中正排除異己,清除美國扶植的親美勢力, 鞏固國府統治有很大關係。
蔣中正還是老謀深算,他在台灣成立東南軍政長官公署, 由陳誠擔任長官,負責大陸東南沿海與台灣的軍事, 孫立人僅為副長官,軍事方面,陳誠仍握有主導, 1949年10月的金門戰役, 如果沒有陳誠將廣州的胡璉部隊調離,運往金門地區, 戰況可能有所不同。其他在大陸仍由國防部指揮的部隊, 多剩下殘兵敗將。國府僅胡宗南、宋希濂部保有相當實力, 他們效忠服從蔣中正,並不接受國防部指揮, 也多在1949年下半年在大陸西南地區遭到追擊共軍消滅。
在共軍攻陷廣州後,國府前景黯淡,包括蔣中正、李宗仁、 白崇禧等國府各方勢力,都希望爭取美國援助, 李宗仁派了甘介侯到美國求援, 蔣中正方面除了原本就在美國的宋美齡之外, 又加派了國防部次長鄭介民到美國求援, 但都沒有得到美方積極的回應,不過,美方這時把關切的重點, 已經轉移到台灣,希望能促成國府的內部改革, 確保台灣在軍事與政治上的安全,而美方所謂的改革, 不過是扶植親美勢力,排除蔣中正的人馬, 這恰巧又與國府內部的權力鬥爭,有了重疊關係。
根據國務院檔案顯示,1949年11月6日, 回到美國的駐華大使司徒雷登, 與蔣中正派來美國的國防部次長鄭介民會面, 司徒雷登向國務院報告了這場會面,他說, 鄭介民給他的印象是代表國民黨總裁蔣中正到美國, 藉著孫立人名義,為爭取美國援助,進行最後絕望的努力。 鄭介民傍晚發了一封很長的電報給蔣中正,報告這次談話內容, 並且向蔣中正建議任命吳國楨擔任台灣省主席。
對於吳國楨的人事建議,司徒雷登認為, 這很可是能起因於他不斷詢問鄭介民有關台灣省主席陳誠的情況, 同時司徒雷登也向鄭介民提到美方如何重視吳國楨。
司徒雷登與鄭介民會面時, 也請了當時擔任國務院東亞事務顧問的海軍中將白吉爾參加, 司徒雷登先離開,留下鄭介民與白吉爾會談, 白吉爾也提到了吳國楨的問題。
從司徒雷登的報告看來, 過去外界以為是白吉爾促成國府決定以吳國楨取代陳誠, 其實可能不只是白吉爾,司徒雷登的態度也讓鄭介民感受到壓力。
吳國楨從上海市長任內,就與美方往來密切,是親美派的國府人士, 早在1948年下半年,吳國楨就積極奔走,要將上海交給西方人, 以避免共軍對上海造成混亂,吳國楨身為中國政府官員, 卻希望運作西方勢力,介入中國內戰,爭議不小。
親美的吳國楨來台後,仍然與美方保持密切聯繫, 經常主動向美方說明國府政局。1949年11月14日, 美國駐台總領事麥唐納電報稱,與吳國楨在11月12日見面, 吳國楨提到孫立人的努力受到老將的阻擾, 吳國楨被問到誰表現最差,誰最應該離開的問題,吳國楨說,陳誠。 吳國楨還表示,如果有需要,他願意擔任台灣省主席。
麥唐納表示,先前與吳國楨的談話當中,吳國楨曾經透露, 蔣中正問他與王世杰,是否美國給的備忘錄,意思是要換陳誠, 如果是這樣,就要告訴陳誠,陳誠也表達意願請辭。
麥唐納認為, 根據吳國楨的說法與先前的有關蔣中正願意配合美國要求的報告, 蔣中正應該開始準備更換新的省主席。但是根據我們的分析, 除非蔣中正保證吳國楨擔任台灣省主席, 讓孫立人成為台灣最高的軍事指揮, 否則無法達到原先要求國府完成改革的目的, 減少目前龐大的組織機構,移除老將與政客的影響干預, 雖然幾個月前不可能發生這種事情,但是現在卻變得可能了, 但我們認為如果不由透過直接與華府的中國大使館進行接觸, 這可能也不會成功。
麥唐納分析,因為吳國楨、孫立人與美國的利益一致, 只有用吳國楨取代陳誠,消除彭孟緝,以孫立人取而代之, 再加上美軍顧問來台露臉, 就可以為在這裡的台灣人與大陸人注入新的希望與生命, 消除軍民的失敗主義,而不需要其他額外的美國援助。這樣的安排, 也可以更大地分開台灣與大陸的責任。
果然在美方軟硬兼施下,國府不得不對美國低頭, 讓美國勢力決定台灣省府主席人選。12月7日, 吳國楨告訴麥唐納,國府請他擔任台灣省主席, 他相對地提出三個但書,一,他要建立真正民主形式的政府。二, 他自己挑選官員。三,可以控制國家與省府機關。四, 參加所有軍事會議。
吳國楨說,如果未來幾個月內,美國的援助可以到來, 孫立人就可以完全控制地方的軍事, 吳國楨希望美國能接受改變為正確方向的第一步, 並且給予可能的援助,而且對於關切的事情能有所指引。
美中雙方的角力並沒有因為任命吳國楨而結束, 因為顧慮美方援助中國的態度始終不明確, 國府內部想先探探美方的底細,故對吳國楨的台灣省主席人事案, 又耍了個小花招,吳國楨看起來一心想要這個省主席的職位, 不顧身為政府官員的顏面,又主動跑去找美國人乞求援助, 這時讓人看到身為政府官員的氣節,吳國楨居然為了想當省主席, 跑去要美國人趕快援助。
根據國務院檔案,1948年12月14日, 美國駐台領事使艾德加向國務院報告,12月13日吳國楨來見。 吳國楨提到因為王世杰、陳誠等人反對,他的附帶條件沒有被接受, 蔣中正只肯給他代理省主席的名義,限他一個月內爭取到美援。 如果吳國楨能夠成功,便能獲得他要求的全部的權力。 吳國楨詢問美方,在這種情況下,是否可能在一個月內獲得美援。
艾德加說,這種誘出美援的方法, 與最近美國備忘錄表達的要求不同, 因為中國政府仍未採取行動建立一個有效能的政府, 尤其最近還從海南島把劉安祺的部隊調回台灣, 許多沒有用的大陸官員也來到台灣。蔣中正只在乎美援, 而不是從根本改革,台灣現在需要的不是美國的物資, 是美國的道德支持,只有鮮明的改革,才能有美國的道德支持。
這個艾德加的說法,主要是因為當時美方反對大陸人繼續來到台灣, 軍隊也不該繼續移往台灣,因為台灣資源有限,無法支持這些人。 美方的態度無非自以為是,完全無視內戰造成的混亂, 使許多人流離失所,逃難來台也是迫不得已,至於美方這樣的看法, 多少起源於先前將台灣與大陸二分, 有意推動台獨與國際託管的思想有關。
吳國楨告訴艾德加說,如果他承諾改革, 是否可能獲得國務院同意援助,當場艾德加潑了吳國楨冷水, 對於美援完全沒有具體回應。吳國楨說,他會電話通知蔣中正, 他不接受台灣省主席的職位。
吳國楨認為拿不到美援,台灣省主席就可能幹不下去, 只好不幹這個位子,因為吳國楨不想接受職務的態度, 讓國府感到事態惡化,尤其當時大陸軍事惡化, 國府僅餘的西南地區,四川已經被共軍占領,雲南情況岌岌可危, 台灣的問題必須加快討論解決,就算和緩美國對國府的壓力也好。 吳國楨表明要向蔣中正放棄台灣省主席職務的同一天晚上, 國府高層進行了密集的討論。
艾德加在12月14日另有一份給更新情勢的報告送交國務院, 艾德加說明14日當天上午,吳國楨從蔣中正處直接趕過來, 說明經過一整晚的討論, 蔣中正說服大家接受吳國楨擔任台灣省主席, 並且接受吳國楨提出的附帶條件,同時希望能夠立刻宣布這件事情, 行政院長閰錫山保持中立,王世杰轉而支持吳國楨。 吳國楨表明希望能參加軍事會議,要藉由這個機會影響軍方, 但他對能否推動軍方改革有所保留。 吳國楨也要求蔣中正下令更換彭孟緝。
吳國楨在美國暗助下,順利擠下陳誠,開始延攬台人進入省府工作, 但是吳國楨卻因為不熟悉台人生態, 這些人事安排也造成台人圈內不同的正反意見, 反而又在台人圈內引發爭議。當時美國援助不僅沒有很快到來, 美國駐台外交人員還不斷提醒國務院台灣情況不穩, 可能在1950年年中,中共大舉犯台,
歷史在這時又起了大變化,韓戰1950年6月爆發, 美國為了阻遏共黨勢力擴散,援助又再次來到台灣, 進入1950年代後,國府逐漸穩固了美方的支持,吳國楨、 孫立人也相繼在國府內部的權力鬥爭下垮台, 吳孫兩人皆因美方受重視,也因美國過度干預國府內部而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