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靖
因為國共內戰,台灣在1949年宣布戒嚴,38年後才解除戒嚴。2017年7月15日台灣紀念解嚴30年,卻變成了民進黨政府宣傳台灣獨立史觀的政治宣傳活動,只從台獨運動的片面觀點看,沒有能夠完整的呈現台灣戒嚴與解嚴的來龍去脈。爭取解除戒嚴,並不只是台獨團體的功勞,更大的原因,是台灣歷經社會發展與經濟成長後,對於自由與民主有更的期待,受到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迫害的,還有很多的支持國家統一的民族主義者,卻被國府視為共黨份子。
台灣戰後最初的戒嚴令,是當時台灣省政府主席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陳誠,在1949年5月19日頒布的戒嚴令,宣告自同年5月20日零時起,台灣省全境實施戒嚴,到1987年由蔣經國總統宣布7月15日解嚴為止,前前後後持續38年又56天,這個戒嚴令頒布時的台灣省轄區,包含台灣本島與周邊附屬島嶼、以及澎湖群島。
接近中國大陸的福建省金門縣、連江縣是另外根據1956年6月23日行政院令頒布的金門、馬祖地區戰地政務實驗辦法,實施戰地政務。政府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廢止前,國防部以金馬位處前線,與敵相鄰,在共軍火砲射程之內,隨時有遭受攻擊之虞,在中共尚未放棄武力犯台之前,仍屬接戰地域,外島戒嚴,直到1992年11月7日解除臨時戒嚴與戰地政務,歷時近43年。
台澎金馬實施戒嚴,有其歷史背景,在國共內戰的戰爭陰影下,為了確保安全,自然採取最嚴格的制度,就是戒嚴。台灣地區雖然實施戒嚴,可是地方自治也同樣推動了起來,也就是說,人民的權利是有受到戒嚴的限制,但同樣也有許多是過去不曾享有的,譬如投票權。解嚴之前,台灣是個受到密切管理的社會,人民有不完整的自由的社會,但絕非所謂的獨裁政府。
蔡英文總統透過臉書,發表她個人對於解嚴30周年的感想。蔡英文說,希望有一天,台灣的所有政黨,都能站在以台灣主體性的立場,思考國家的未來,終結藍綠惡鬥。30年前,台灣終於掙脫長達38年的國民黨戒嚴統治,向自由和民主踏出了重要的一步,這是台灣人民一起踏出去的,長久以來,有些人習慣把台灣民主化歸功於蔣經國總統,但她認為,應該把目光放在台灣人民的身上。
蔡英文說,解嚴30周年是向偉大的台灣人民致敬的時刻,這就是我們的信念,唯有相信人民是讓國家前進的動力,台灣的民主才會不斷往前邁進。她也宣告對台灣民主的願景和心中民主台灣的藍圖,首先是希望台灣有更多的新興本土力量能加入民主政治運作。
蔡英文很有技巧地將解嚴這個歷史事件,變成是「台灣人民」的功勞,刻意貶抑蔣經國總統當時的重大抉擇,蔡英文還提到了台灣主體性,本土力量加入政治運作。蔡英文無非是要對台灣社會重要的歷史事件,重新展開新的論述,蔣經國的重大角色不見了,國民黨帶動國家成長的政府治理也沒有了,威權政黨推動的民主改革,顯然無法滿足主張台獨的蔡英文。因此,蔡英文提出了台灣主體性與本土力量,這兩點是用間接的方式,把台灣獨立運動凸顯了出來。
解嚴,就是恢復正常的民主運作,但是蔡英文口中卻變成了是往台灣獨立前進的一個關口。蔡英文以為解嚴後,仍然缺乏了台灣主體性,缺乏本土力量加入政治運作,這無非是間接影射國民黨是外來政黨,要更多主張台獨的團體加入政治運作。
紀念解嚴,因為這是一個社會朝著民主自由發展的重大事件,如今卻變成了民進黨對台灣社會開始台獨史觀洗腦的政治動員運動。
中華民國從1970年代以來,面對接連退出聯合國、日本斷交、美國斷交等重大事件,北京在國際影響與日俱增,台灣全力發展經濟,在1980年代當時,台灣經濟成長已被譽為經濟奇蹟,隨著經濟成長與教育普及,社會力的蓬勃發展,提高了人民對生活的期待,也對那時的權威體制產生了矛盾,要求改革是不分政治立場的。1979年美國與大陸建交,這對台灣的外交與軍事,都是重大打擊,台灣經過1980年代初期美中關係密切發展的困難階段,慢慢站穩了腳步,國民黨當局可以有信心面對內部社會矛盾的挑戰,1987年的解嚴,其實是蔣經國回應台灣內部要求政治改革的重大決策,
蔣經國總統1987年決定解除台灣地區戒嚴,卻在1988年病逝,來不及看到他的政治改革工程,將會為台灣未來發展,帶來多少爭議與進步。蔣經國生前有兩位秘書,分別是馬英九總統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馬英九說,台灣雖然解嚴,但從現在的發展來看,還有很多事情值得擔心,雖然大家一天到晚批評威權體制,但一旦執政後,是否就能擺脫誘惑,還是很大的問號。宋楚瑜表示,解嚴不是紙上談兵或對外宣示一句話而已,配套要先備好,才能見諸行動。解嚴在國民黨內看法不一,絕非一道命令或一夕間就能跨越過來,輕易完成。
台灣人民當然促成了改革,但是改革並非一蹴可幾,這個改革呼聲更不能夠就那麼簡單的,把它與追求台灣獨立畫上等號,蔡英文的論述,無非是要竄改歷史,掠人之美。若非蔣經國用他個人的威嚴推進解嚴,還有許多配套法律的修訂,若非如此,這個已經老態龍鍾的國民黨政權,它的陳腐結構怎麼禁得起解嚴後初期的混亂,事後看來,1987年國民黨若崩解,台灣其他的政治勢力也未必能夠穩住局面,有效治理台灣。民主如果不能保障人民生活安居樂業,只有混亂與失序,台灣敗壞成第三世界國家的地位,難道這會是人民要求改革的目標嗎?
戒嚴在台灣,除了最為人詬病的警備總部,曾經影響我們生活上的言論、旅行自由,人們都只有享有部分的自由,人權保障的確不如先進民主社會。但是整體而言,並沒有太多外界以為的軍管情況,也沒有宵禁。因為戒嚴之故,許多管制是存在的,這必然會對一個社會邁向健全的民主自由發展,產生了巨大的障礙。解嚴,並不是台獨運動的勝利,是爭取更多的自由與更大的民主參與的勝利。
馬英九提到的有權力者對權力的誘惑,這是要提醒台灣社會,戒嚴時期,某些政府的權力是可能被濫用了,人民的權益受到了侵害,所以在事過境遷後,政府要推動解除戒嚴。但是解嚴之後,掌權者能夠避免權力的誘惑,沒有濫權之事嗎?回顧1987年到2017年 的30年間,顯然濫權的情況並沒有消失。也就是說,有權力的一方對沒有權力的弱勢者的壓迫,沒有隨著解除戒嚴而消失。
馬英九自己主導的立法院倒王案,就是政府機關濫權竊聽立法院,所引發的國民黨政爭。陳水扁總統時代,情治機關以情報監聽名義。捏造假證據,用來作為竊聽國安局特勤中心執行長彭子文的依據,只因為彭子文退休後,發表了不滿陳水扁言行的言論,民進黨政府就濫用情治機關鎮壓反對意見,紅衫軍倒扁當時,情治機關監控軍人政治傾向,更是無所不在,反對陳水扁的軍訓教官受到威嚇懲處,但是違法幫民進黨立委站台助選的陸戰隊上將,卻無人追究。
解嚴,是讓政府不能夠假藉某些緊急狀態的名義,剝奪侵害人民的權益,可是解嚴30年來,政府侵害人民利益的事情,仍然存在,台灣社會的言論也沒有更多元,反而是朝著台灣獨立的單一標準快速前進。主張統一的人們,在戒嚴時遭受白色恐怖迫害,解嚴之後,仍然受到不公平對待,許多人如果不認同台獨,就會受到特定政治團體動員言論部隊圍剿,用不堪入耳的詞彙羞辱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們,讓台灣的言論環境越來越窄化。
郭冠英案就是最好例子,郭冠英言論尺度不見容於民進黨,民進黨立委動員各方力量向政府施壓,政府不能秉持原則,屈從於言論暴力,違法剝奪了郭冠英的退休金。因言賈禍,從來沒有因為解嚴,有過任何改變。甚至有大陸台商子女暑假返台參加夏令營,因為言談中流露出大陸口音,遭到台灣本地學生霸凌。這也顯示解嚴,沒有能夠增加台灣人對於歧異的容忍,反而是增加了某一個特定政治勢力對別人進行壓迫的機會,解嚴,是追求多元的開始,但在台灣30年來成了蔡英文口中本土優先的窄化與ㄧ元化,恰恰是違反民主多元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