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靖
巴拿馬與中國大陸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同時間卻與中華民國斷交。兩方建交,為何第三方的台灣,卻必須受到外交傷害,可能很多人並沒有真正的思考過這個問題,為何所有國家不能同時與兩岸雙方建立外交關係?道理很簡單,就是一個中國原則。
巴拿馬與中國的外交關係從滿清時代開始,中華民國成立之後,仍然延續了這個外交關係,因為這是同一個國家,只是不同政權的延續,往後的發展,因為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內戰,國民黨軍事、政治失敗,1949年10月1日中共在北京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是在1949年12月遷往台灣台北,從此中國分裂為兩個政權,一在北京,一在台北。兩岸互相鬥爭從1950年代鬥到現在,幾十年來,所爭之處,就是誰才是中國的合法政府。
國府遷台初期,仍控制浙江省舟山、大陳,福建省金門、馬祖等島嶼,國府不顧美軍建議,不願意撤退駐防這些島嶼的兵力,無非就是要表達自己仍然對部分中國領土有控制權,但是國府兵力有限,最後仍然逐一放棄舟山、大陳等地,僅留下金門與馬祖。
國府遷台後,早期反對兩個中國,才會出現某國與北京建交,中華民國就要斷交的情況,當時對外都宣傳漢賊不兩立,其中沒有明白說出來的立場,正是一個中國,某國若承認北京,台北當局只好壯士斷腕,堅持我方代表中國,與對方斷交。
兩岸在國際外交戰場的爭奪,起初就是彼此的合法地位之爭,時至今日,這個爭鬥內涵已有不同,台灣主張代表全中國的政治立場,在1971年被迫退出聯合國之後,就已經失去了有力的論述立場,中國大陸在非洲積極發展第三世界新興國家的關係,成為大陸扭轉兩岸外交爭奪戰的重要力量 。隨著美國、日本的相繼與北京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台灣自然越來越難以採用舊時的主張,中共的政權在國際的影響力,已凌駕在台北之上。
今日台灣的外交戰場,所要爭取的只是台灣能夠存在於國際,就只是自我的存在,能與其他國際平等相處,中華民國政府並不挑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位,也不再主張代表全中國的政治地位。可是,1949年的國共內戰問題至今仍無解決,這也就造成了兩岸雖無軍事衝突,卻不斷進行沒有硝煙的外交爭奪戰,因為中國分裂的現狀延續至今,若政治上沒有妥善安排,即使台北方面放棄代表全中國,也不代表北京當局放棄統一中國,解決中國分裂,追求國家統一的問題,一日沒有解決,任何國家與兩岸任一方發展外交關係,就會面臨要與另一方斷交的問題,因為北京不允許一中一台,或者兩個中國的存在。
巴拿馬與中華民國斷交後,同時間又出現中華民國派駐在無邦交國地區的代表處,遭到中國大陸的政治壓力,其中有五個國家的台灣機構,不管是使用中華民國或台灣的名稱,都遭到當地政府要求改名,這些國家分別為非洲的奈及利亞,中東的杜拜、約旦、巴林,與南美洲的厄瓜多。雖然絕大多數國家都不承認中華民國的地位,但基於務實需要,允許台灣派駐代表處在當地,提供觀光旅行、商務、文化交流等便利措施。這些機構的名稱,在最初也是經過雙方協調議定,但因為駐在國與北京有正式邦交,所以這些機構的名稱,如果北京有異議,就可能讓當地政府受到壓力,但長期以來,北京在這方面並沒有給予太大壓力。
台灣大約只能在美國這樣的國家,才能夠爭取對台灣有利的名稱,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台灣成立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設有駐美辦事處,這個名稱就很難彰顯究竟與台灣有何關係,直到1994年美國允許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駐美辦事處改為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CRO,畢竟只有美國才有力量抗拒北京的政治壓力。
這次大陸對許多台灣駐外代表處施加壓力,要求改名,當然也是兩岸外交戰的一部分,降低台灣駐外代表處的存在感,不過,北京的這個舉措,很可能是台北當局自作聰明造成的。日本在1970年代與中華民國斷交後,為了保持與台灣的交流,成立了日本交流協會,蔡英文2016年執政後,積極運作日本調整他們的機構名稱,日方也在多方考量後,改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日方加入了台灣的名稱,這一點,讓民進黨政府自我陶醉了一陣子,讓為這是日本的高度善意,台日關係有了相當進展。但是這個舉措,也可能讓北京當局瞭解到,既然台北可以在機構名稱上玩花樣,他們當然可以順勢操作。
曾經台北當局在與美國實質關係有具體進展的同時,希望動員對台友好的國會議員,修改台灣關係法,為台灣爭取更多的利益,但是經過一番思考後,並沒有採取這樣的舉措,因為台北動員國會議員修法,北京也是有辦法動員,北京掌握資源可能更甚台北,最後結果可能反而不利台北,一動不如一靜,所以沒有採取這樣的措施。台北推動日本機構改名,也很可能沒有仔細瞻前顧後,只看到短期眼前的宣傳效果,卻未見在兩岸外交戰可能造成的效應,台灣在無邦交國的空間都受到壓縮。
蔡英文不肯面對兩岸關係,以為可以自行在國際社會找到突破點,其實是誤判。當然,台灣面對一個問題,台灣若失去國際空間,與台灣的政權能否合法統治台灣,沒有直接的關係,台灣的政權只要有台灣人民的支持,就能夠合法統治,可是不受國際承認的台灣或者中華民國,就會使台灣失去國際空間,因為主權國家的地位不被承認,也就無法參與聯合國,凡是必須以主權國家為身分參與的國際組織,台灣都被拒於門外,無法參與,這對台灣的客觀生存,是有很大的傷害。
馬英九總統在2008年到2016年八年當中,採取了緩和兩岸關係的措施,雖然馬英九並沒有在兩岸的政治關係上採取更進一步的措施,可是僅僅是選擇九二共識作為兩岸互動的基礎,這一點讓北京有了退讓的空間,因為如果允許台灣增加國際活動的空間,卻沒有消除台灣在國際社會推動台灣獨立的疑慮,北京斷無可能讓步。這也就是為何台灣能在幾年前增加了許多國際參與的空間,而到了蔡英文擔任總統後,這些空間卻沒有了,差別就在於民進黨政府不願意面對一中原則,將其視為是政治限制的框架。
兩岸外交戰的根本就是一個中國,一個中國這個概念,在國際社會上就算是各國不願意表態積極態度,但也不會公開表達反對,因為這是分裂中國的內政問題,各國並不介入另一國的內政紛端。即使美國政府用認知到一個中國,但也沒有表示反對。可是現實的歷史發展是,每個國家與北京建交後,就對台北採取斷交的措施,也就是說,這些國家不論是否認可一個中國,仍然遵從一個中國的限制,不論民進黨政府喜歡與否,一個中國就是存在於國際社會當中的一個框架,台灣當然可以與某個國家表達不接受一個中國,希望能夠在這個原則之外,爭取與對方改善關係,甚至與對方建交,可是這就要看,台灣與大陸兩者之間,誰能夠更符合對方的國家利益了,從實際的發展看來,與北京發展外交關係顯然要優於與台北建立關係。
蔡英文政府上任一年多以來,強硬表達不接受九二共識,堅拒一個中國,如果暫時擱下這個反對態度,思考台北是否有辦法跳過兩岸關係,直接進入國際社會,實務上,在亞太經合會APEC或者世界貿易組織WTO等經貿機構,不以主權國家為身分的組織,台灣的確有空間,可是這樣的空間也就僅是如此,很難在政治上有所突破,台北不能昧於事實,認為參與這類經貿專業機構,就叫做外交突破。從這一年來的發展看來,兩岸關係仍然是攸關台灣能否參與國際空間的關鍵,民進黨政府不願意務實面對,如果仍以台獨黨綱為準則,即使沒有衝撞兩岸,但是兩岸關係冷卻不前,矛盾難解,不能建立共識,無法化解台獨疑慮,台灣又無力翻轉劣勢,處處受制於人,這樣對台灣的未來,是否更有利呢?
民進黨政府如果不能暫時放下某些立場,改採務實態度,台灣想要在國際上多些空間,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中國分裂的現狀,並不是民進黨政府不承認,就會不存在,因為這是先於民進黨的歷史事實啊。